预计2020年北斗三号组网完成后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GPS作为GNSS鼻祖已经服务近40年,并从最初的军用开始切入到全球的民用位置导航服务,开始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高精度PNT信息来源。

随着国防应用已经自主可控应用需求的推动,包括俄罗斯、欧洲、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建设自有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主流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中国BDS(北斗)以及欧盟GALILEO。

卫星导航

近年来,不仅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加大对自有GNSS系统的投资力度和加快建设进度,在高精度应用的推动下,美国也开始着手对其GPS系统的升级换代。

其中,美国GPSIIISV01、SV02准备于2018年内发射,SV03也将在明年年初准备就绪,届时其精度将提高三倍,抗干扰能力提高八倍。

另外,俄罗斯一颗GLONASS-M型导航卫星于2017年9月22日在普列谢茨克发射成功,目前GLONASS系统在轨卫星25颗。

欧洲“伽利略”系统2017年至今共发射12颗全运行能力卫星,在轨卫星数量达到26颗,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基本达到全面运行能力

我国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建设自2017年11月25日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起进入快车道,不到一年时间内通过“一箭双星”技术完成十三颗星的发射,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数量已达三十六颗。

2018年还将发射5颗左右北斗三号MEO卫星,北斗三号卫星在性能和可靠性上都有很大提高,星间链路解决了境外监测卫星的难题,增加了性能更优的互操作信号B1C和B2A信号,在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还可提供星基增强服务(SBAS)和搜索救援服务(SAR)。

卫星导航

另外,在2012年北斗二号开始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之后,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北斗双边和多边合作成绩斐然。

与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都已实现信号兼容使用,并与阿拉伯地区展开合作,今年将完成北斗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覆盖了5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国产北斗产品输出8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20年北斗三号组网完成后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在北斗全球覆盖之前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兼容合作将有望加速北斗全球产业链的成熟,为之后的北斗全球覆盖打下坚实基础。

其中,2017年11月,中美签署《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这标志着北斗和GPS在卫星导航系统的设计、建设方面,可以实现信号兼容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导航定位精度,更好地服务全世界用户。

北斗在民用领域采用1575.42MHz这一各大卫星定位系统普遍采用的相似频率,一方面可以实现硬件不大改前提下的跨系统互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北斗这一全球定位系统的后发者的全球化推广。

国家相关政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政府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发展,将北斗系统列为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国家、各部委、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或专项政策规划,以国家力量助推北斗产业发展,使北斗系统得以更好地深入各行业应用。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的研究工作也已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完成草案初稿拟定,即将形成征求意见稿,该条例将从法制角度保障北斗系统的建设运行,促进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综合PNT定位授时体系建设,争取到2035年构建起空天地海无缝覆盖、高精度安全可靠、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而PNT体系是物联网、大数据、AI及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在物联网发展中具有核心传感器地位。

我们认为,“十三五”时间段与北斗三号建设高度重合,随着北斗三号的持续建设和完善,以及立法条例的即将出台,在政策的支持上以及凭借“一带一路”的领先重点应用,同时从兼容主流导航系统切入全球产业链并进一步打开全球产业空间。

▌技术助推产业成熟化,铺垫千亿市场空间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可分为五个关键环节:1、卫星制造;2、卫星发射;3、地面设备;4、卫星导航应用;5、下游市场。

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分别航天五院以及航天一院垄断;地面设备也是由国家投资部署,目前对外的北斗卫星产业链主要聚焦于导航应用终端以及系统集成和运营。

卫星导航

卫星导航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方面。

1、上游包括基础数据、基础器件和基础软件,主要是天线、芯片、板卡、地图、软件等基础类产品,是卫星导航接收设备的核心部件;

2、中游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两方面,包括手持终端、接收机、车载终端、船载终端等完整的卫星导航接收设备产品,及集成软硬件产品的业务应用软件;

3、下游运营服务包括为用户提供入网注册、导航定位及基于位置的综合信息服务等。

卫星导航

产业链中游产值最大,下游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据《2018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其中北斗贡献了超过80%。

各环节均有所提升但增速不同,中游和上游受到芯片、板卡、核心器件、终端设备价格下降的影响,产值增速较去年进一步放缓,在全产业链中占比仍然呈现下降趋势。

上游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为11.27%,其中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等环节产值分别占比为4.17%、2%和5.1%;中游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为51.92%,其中终端集成环节占比为36.79%,系统集成环节占比为15.13%;

下游运营服务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增长到36.81%,在产业链各环节中涨幅最快。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产值仍然主要集中在中游,但产值重心已经呈现出向下游转移的趋势,说明产业继续向平稳发展阶段过渡。

另外,我们看到国内卫星导航设备营销总规模相较于全球市场占比逐年提高已接近15%。

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保持在1.4万家左右,从业人员超过50万,截至2018年1月,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已达到58家。

▌军改落地国防订单加速回暖,万物互联推动北斗应用拓展

据《2018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2017年卫星导航行业应用规模增长主要以车船监管、高精度应用为主,车船监管市场需求总体稳定,相关产品及服务收入约在60亿元左右;高精度应用领域中形变监测、精准农业等细分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相关产品及服务总收入接近63亿元。

北斗特有的短报文技术在林业、渔业以及公安应急系统中应用广泛。总结来看,整个北斗产业链全面加速,在未来2020年在总计4000亿的卫星导航产值空间有望按照预期贡献60%以上份额。

卫星导航

另一方面,近期国际环境趋于紧张,例如,美国针对叙利亚的空袭以及俄罗斯对美国无人机GPS信号干扰致使叙利亚至地中海东部的GP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已经全部失效,这不仅对战斗机和巡航导弹的精确度造成影响,还可能引起民航班机的事故隐忧,甚至可能导致飞机相撞。

这说明在现代战争中GNSS卫星导航技术对其核心要义即精确制导、精确打击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国自台海危机之后立志布局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并提升我军现代化作战水平,最近两年国防支出持续提升,2017年国防支出预算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了10,443亿元,2018年为11,069.5亿人民币,较去年上涨8.1%,超过市场预期。

北斗作为中国不再受制于GPS的重要战略手段,既是军用信息化的重点,也是未来国家安全的重点,有望持续受益国防信息化建设以及军改落地后的北斗采购复苏。

我们预计,北斗军用市场空间超过百亿人民币,随着北斗在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的不断提升,军工北斗有望在军改落地之后恢复采购并保持高速的增长,同时北斗三号的升级有望带来军用装备的升级,因此具备核心军用北斗技术的企业仍将持续重点受益。

交运运输:重点领域收入过60亿,公务车监管全面推进

交通运输市场作为2017年北斗行业应用的重点领域,仍然主要集中在道路营运车辆、出租车、公务车、渣土车、内河轮渡、远洋船舶、海洋渔船等,为行业用户提供终端产品和系统集成服务,市场需求总体稳定,相关产品及服务总收入约在60亿元左右。

2017年,贵州、新疆、辽宁、黑龙江、浙江、山东等省持续推进北斗车辆监管,覆盖了包括公务车、校车、环卫车、渣土车、出租车和其他各种工程车辆,以全面保证运输安全,防止公车私用、乱倒渣土、非法校车、违规行驶等行为的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各地新增使用北斗终端的行业车辆超过10万辆,其中包括39000多辆出租车、16000多辆公交车、11000多辆公务车、30000多辆运输车。

其中,北斗在公务车领域快速推进,自2016年起,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务用车改革的重要指示,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等文件要求,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单位组织北斗导航企业积极开展了公务车管理系统应用试点工作。

经过两年时间,北斗公务车管理系统功能不断改进优化,平台服务愈加完善人性化,成为一款成熟强大的公务车管理产品。

平台以电子地图实时显示公车所处位置,查询历史轨迹,进行路径分析,在监管的同时形成管理大数据平台。系统还具备“电子围栏”功能,车辆一旦驶出城区,或者驶入设定的敏感区域,非工作时段用车,系统都将会自动报警,切实提高管理实效,严防违规问题发生。

2018年,华力创通成功入选北京市公务车辆信息化管理车载终端设备供应商名单,成为可向公务车提供北斗车载定位终端的厂商之一。

高精度:技术+性价比力图国产替代,高精应用未来空间广阔

2017年高精度市场持续发展,国内专业高精度接收机终端出货量在14万台(套)左右,国产高精度接收机销量约占50%;高精度天线出货量17.2万只,其中国内生产的天线超过13万只;高精度相关产品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1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7年的近63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高达28.4%。

卫星导航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精度GNSS产业已基本形成并初具规模,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一方面,内资企业着力开发国产高精度北斗卫星芯片、高精度测量型天线等基础元器件产品和高精度卫星定位产品,2017年9月,华大北斗发布全球首款支持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芯片,为国产导航芯片打入国际高端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将有力的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走出国门,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客户服务,目前,国产的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经输出到7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30余个。

另一方面,由于高精度行业客户对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及相应服务的专业要求,对于GPS应用依赖性不高,因此国产高精度板卡及终端企业有望凭借高性价比以及满足各行业客户的定制化服务要求的能力,配合政策支持,构建产业护城河,最终实现国产产品替代。

综上,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北斗产业厂商的业绩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会依靠国防订单以及一些特种行业的专业运用,如安防、公安、交通等对精度要求以及自主可控需求较高的应用领域。长期来看,万物互联将加大北斗作为自主可控的PNT高精度信息基础的地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