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金融科技才刚刚开始 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

科技金融

23人已加入

描述

  撕下“金融”标签,已经变成了互金行业的一场集体运动。在金融强监管背景下,此次更名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的映射,京东金融内部人士指出,“京东数科更能体现公司的定位”。

  近日,京东金融将官方微博、头条、抖音都更换名称为“京东数科”,京东金融方面回应称,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定位,因此在新媒体端要尝试用“京东数科”这个名字跟行业和用户交流。

  京东金融转型科技早有苗头。今年4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提出“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并表示京东金融未来的定位是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调整营收结构,将服务收入作为未来的新盈利点。根据日前上海清算所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京东金融在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140万元,连续亏损多年后首次实现盈利。

  在金互金行业,互联网公司曾经疯狂占位,打着金融大旗入局,收割了一波流量和财富。现在,涉足者们却都在紧锣密鼓地着手科技转型。

  蚂蚁金服的口号是“我们不做金融,我们只做技术去支持机构做好金融”,路透社报道称,蚂蚁金服今年的小目标是技术服务占收入比重由2017年的34%升至65%。

  生发于财付通业务的腾讯金融在最近的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活动中,首次以“腾讯金融科技”(腾讯FiT,全称“Financial Technology”)公开示人。

  日益趋严的政策变化是推动金融企业转型科技的主要因素。2017年以来,强力调控下的P2P金融行业经历暴雷洗劫,企业风控缺陷完全暴露。巨变之后,一直以金融服务费和销售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互金企业纷纷转向拥抱科技,更愿意在公开场以金融科技公司自居,大谈怎么通过大数据技术完善风控系统。风控也是目前科技与金融最落地的结合点。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企业所面对的受众完全不同,前者是为C端用户提供服务,后者是为银行、证券、非银行金融机构等B端企业提供服务。

  如此以来,将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从B端切入反而成了一众企业认定的行业新增长点。互联网巨头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布局为金融机构提高业务效率,互金创业者通过大数据风控、流量变现加强科技感。

  但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金融科技公司,只是将金融和科技概念相加,远远不够。虽然不少企业打出了这一旗号,但真正的金融科技才刚刚开了个头。

  京东金融回应微博更名为“京东数科”

  京东金融17日晚间回应称,“金融仍是我们很重要的板块,但我们认为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的定位,所以在新媒体端,我们尝试用“京东数科”这个名字跟行业和用户进行交流。”

  “今天是特别的一天,认同的请举手!”京东金融17日晚间在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的账号上同时写到。记者注意到,从去年开始,京东金融便开始强调是服务金融机构的数字科技公司,也被外界解读为“去金融化”。

  实际上,京东金融由直接的金融输出变为间接的技术输出也有迹可循:

  今年4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在持有金融产品,而是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自己提供科技输出,业务形态由“B2C”转变为“B2B2C”。今年7月,京东金融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和中信资本等达成B轮130亿元融资协议,陈生强再次明确,“未来,京东金融将继续坚持数字科技战略,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

  总的来看,京东与BAT(百度、阿里、腾讯)在“去金融化”的道路上大同小异,一方面强调科技输出,另一方面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2017年3月至6月,国有四大行被BATJ“瓜分”完毕:建行与阿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农行与百度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工行与京东金融启动全面合作、中行与腾讯成立金融科技实验室。

  但去金融化并不代表BATJ放弃金融业务。一年前,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指出,“未来京东金融将会进入证券、征信、银行领域,正在申请保险牌照,也可能会以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行业”。7月底,京东便出资4.8亿元成为安联财险第二大股东,持股30%。由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呈愈严之势,去金融化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曲线救国。由于牌照限制,独角兽们的去金融化道路或是缓缓而进,暂做转型,以待取得牌照,再次布局。

  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做“数字科技”,但是数字科技这个概念太大了,因此有业内人士评论到:看来以后京东金融要有大动作。京东金融或许将在人工智能、城市计算、大数据、金融云等几个地方有重点发力的可能。

  京东金融实际上有着强大的数据基础与技术,一方面有13年的电商及金融科技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及高价值数据;另一方面,4亿+庞大用户群让其拥有73亿+ID映射关系,2亿+用户画像,3万+模型变量,日增数据达200TB+,数据量级极大。

  尤其是近期在招揽顶尖人才上“不设上限”:

  2017 年9月,原 IBM Watson Group 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博士正式加入京东,出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负责 AI 研究与平台部相关业务;

  2017 年10月16日,京东金融宣布,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博士出任京东金融 AI 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2018年1月,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科学学院教授裴健博士入职京东集团,任京东集团副总裁兼京东大数据与智能供应链事业部总裁;

  2018年1月25日,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搜索与挖掘组资深研究员的梅涛博士也正式加入京东,出任京东集团 AI 平台与研究部 AI 研究院副院长,并担任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2018年2月28日,京东金融正式宣布,任命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城市计算领域的负责人郑宇为京东金融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担任城市计算事业部总经理及城市计算研究院院长。

  2018年3 月 13 日,前美国微软雷德蒙德研究院主任研究员(Principal Researcher)及深度学习技术中心(DLTC)负责人何晓冬博士正式加入京东,出任京东集团 AI 平台与研究部 AI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并担任深度学习及语音和语言实验室主任。

  2018年9月6日,京东集团宣布,美国匹兹堡大学John A. Jurenko 杰出冠名讲席教授黄恒博士加入京东,担任京东大数据首席科学家,重点聚焦机器学习平台和深度学习平台研发。

  突破金融天花板的商业转型良机

  “去金融”趋势其实也出现在蚂蚁金服等众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中。

  蚂蚁金服定位: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

  京东金融定位:做科技型产品服务,即B2B2C模式,帮助金融机构做相关运营。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未来重心将由支付及消费金融转向技术服务,并给出数项数据——“目标是技术服务占收入比重由去年的34%升至65%;来自金融服务的收入预计将从11%下降到6%,支付收入将从2017年的54%下降到28% 。”蚂蚁金服在最近的一次融资中,估值已经高达1500亿美元,高估值的关键支撑正来自于技术实力。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到现在不过短短五年的时间内,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却已经经历了多次变更:从最早的P2P到互联网金融,随着2015年监管收紧,Fintech的提法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继而又衍生出Techfin的分支。

  眼下,监管开启强势的“除杂草”模式,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启了“反扑”模式,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百度金融、乐信等都是曾想“用科技颠覆金融”的互联网公司,目前“去金融”、“重科技”已经成为共识,或为战略蛰伏,或为商业转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