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机器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机器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9月20日,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总经理陈丽娟(花名浅雪)在云栖大会上演讲时强调。

从马云强调“大数据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到浅雪判断“机器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AI行业正在发生着某些演化...

为什么特别强调机器人?

我们先看浅雪做这个判断时说了什么。

浅雪演讲时说:“很多人对机器人有不同的解读,因为它有一个‘人’字。机器人为什么要是人形?拥有感知、分析、决策、执行能力的非生物智能体都可称之为机器人。”

她强调“未来商业神经网络由大脑、神经中枢、神经元组成,AliGenie是大脑,国家智能骨干物流网、IoT、智联网等是神经中枢,天猫精灵等人工智能软硬体是神经元,我们认为三者形成的神经网络可以构建未来新的商业基础设施。”

未来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为什么说是机器人?

首先从行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的角度来看,IDC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3.0新生态》白皮书显示,全球机器人的发展已经步入机器人3.0时代。

所谓的机器人3.0时代,是伴随着感知、计算、控制等方面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深度认知学习等新型数字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机器人领域的服务化日趋明显的趋势下形成。

不同于机器人1.0和2.0时代,它的核心是服务。

1960-2000年的机器人1.0时代,技术聚焦在控制器、减速器上,主要应用于工业;而2000-2005年的机器人2.0时代,技术聚焦于视觉辅助、环境感知、数据收集,多应用于工业和商用服务。

不论是1.0时代还是2.0时代,都有几个特点:首先,人机关系是相互隔离,至少是保持很大距离的;第二,应用领域多是工业、商用,普通用户基本无法接触更别提感知了;第三,这两个时代都是在获取数据,而非应用数据,强调“机能”,而非“智能”。

而机器人3.0时代才是在真正应用数据,进而形成更智能的人工协作、情感互动的服务型产品。

这正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强调“机器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的基本行业背景。

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再看这15个字,蕴含的关键词有这么三个:

这里的“新”,强调的是“机器人”是上述机器人3.0时代下的产物,是人机协作的服务型产品。比如在阿里云栖大会上首次亮相的的服务机器人,它由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具有语音、手势、触摸、灯光等多模态主动交互能力。是一款可提供包括无人配送、精准投递等多种服务在内的智能化产品。这款产品可在酒店、医疗、餐饮等场景中应用。

数字经济

机器人是落地于数字经济和数字场景中体现的,比如车载天猫精灵的是在“车路协同”这一理念下诞生的。而要达到“车路协同”的关键,在于道路的数据化、智能化。在车载天猫精灵眼中,车、道路、交通状况、路牌、交通灯等都是数据。

基础设施

未来数字商业中,机器人会是普及的、广泛落地的服务,就像水、电、媒、空气。比如,你和天猫精灵车载版关于路况的交流,都是趋于常态化的,张口即来而无需再去特别花费注意力。再如,为配合单车智能,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还创新推出了感知基站。感知基站可以与单车进行交互,可以提前收集同步单车无法感知到的信息。单车智能与感知基站的一体化协作就是车路协同技术聪明的车加聪明的路。车路协同可以克服车身传感器视角局限,实现无死角感知,提升感知精准度、扩大感知范围、延长感知距离。而感知基站,则是智慧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为什么不强调大数据或云计算呢?

这就要从产品的角度来回答了。

先举个例子,一款手机,你不会想知道它芯片的算力,更无须知道它传感器如何运作(当然,极客除外);你只需要知道它怎么用,用得爽不爽,有没解决你的需求。仅此而已。

换句话说,你对手机的的最终要求是“可感知”,并且感知的结果是“爽”、“流畅”。

同样道理,AI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同样在于“可感知”,而“为人民服务”的机器人产品(尤其是消费级机器人),才是“可感知”的最终载体。围绕“可感知”,机器人相对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有以下3个特点:

人机交互、机器互联更紧密

使用门槛更低,操作更人性

智能化、个性化要求更高

以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刚刚发布的车载版天猫精灵为例,这款产品是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的汽车版AI语音助手,搭载该系统的车主,不仅可通过语音在车上体验天猫精灵的现有功能,还可以通过汽车远程控制家中的loT设备。同时,车主还可以通过家中的天猫精灵查询搭载该系统的爱车位置、油量,实现遥控车窗、开关空调等功能,以实现家车互动、人车互动、车车互动。

那么大数据和云计算呢?

云计算相当于人的大脑,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大数据相当于人的大脑从小学到大学记忆和存储的海量知识,这些知识只有通过消化、吸收、再造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与刚刚的手机例子同理,普通用户无需知道一个人的大脑小脑运转原理,只需要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好相处”。

可见,如果说,机器人是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那么云计算和大数据则是机器人的“基础设施”,三者都在不同层面支撑着AI在前端所带来的用户体验。

机器人领域,BAT的各自的布局和异同

顺着“机器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这一观点,我们看近两年来BAT的布局,会有哪些发现呢?

阿里巴巴

阿里更重视消费级产品落地,百度腾讯更偏向机器人软件/平台。

截止2018年7月05日,天猫精灵销量突破500万台,全球智能音箱市场份额第三名,中国第一名。除了天猫精灵,阿里还拥有天猫精灵儿童智能音箱、天猫精灵魔盒、天猫路由等消费级产品,加上刚发布的车载版天猫精灵。可以说,从产品的角度来看,阿里更重视消费级产品的落地、推广。

这与其背后完整的产品团队不无关系,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不仅有科学家团队、算法团队,还有产品经理,也有终端的负责人;

比如,论技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拥有首席科学家王刚,他是MIT TR35大奖获得者、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

论终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终端负责人——茹忆,是前小米电视研发副总裁,摩托罗拉高级软件工程师,更是中国首个点亮Andriod主板团队的创始成员。

论工业设计,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D实验室负责人李剑叶,是前锤子科技工业设计副总裁,『爱你五百年』指环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讲师,iF学生讲评委。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从前端到后端,从算法到产品再到体验的完整的组合。

而反观腾讯和百度,更多主攻平台、软件以及商业/工业用的产品。

以腾讯为例,作为腾讯首款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的AI医学产品,腾讯觅影已成腾讯目前最成功的机器人(平台/软件)。截至 2017 年底,觅影已在全国 100 多家三甲医院落地,服务患者近 40 万人,筛查出高风险病变 3.7 万例,为大量医生“减负”。

百度方面,除了屡上各种节目的小度机器人外,百度则热衷于无人车/智能驾驶方向。

阿里腾讯都将研发方向侧重于机器人。

阿里在9月20日首次对外公布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未来研发方向。无独有偶,在9月18日,腾讯对外宣布AI Lab和新成立的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成为“AI+机器人”双基础部门,并宣布将打造“可进化的机器人”。

可见AT都把未来研发方向向机器人倾斜,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IDC的报告指出,机器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将在新常态下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加新动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消费服务机器人三类市场都迎来的发展机遇。IDC预计: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支出将接近600亿美元。

阿里百度都加码“车路协同”,腾讯则重点推进L3落地。

BAT可谓都对汽车/驾驶领域颇为看重。其中阿里百度又都在“车路协同”这一关键议题上异常重视。

阿里:阿里认为单车智能不足以解决自动驾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自动驾驶的最终实现需要车路协同。阿里的车路协同方案,是借助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全天候工作、长距离、多模态、高准确率的感知基站,通过硬件升级及算法改造,配合智能交通工具,多维一体协同化构建未来交通网络,赋能全域交通。

百度:百度的关键词是“开源”。前不久,百度宣布2018年底将正式开源 Apollo 车路协同方案,全面构筑“人-车-路”全域数据感知的智能交通系统。而这是业内首个开源的车路协同方案。 

腾讯:今年是腾讯自动驾驶的产品化元年,将会重点推进L3产品的落地,并在L4、L5上做技术探索。目前腾讯自动驾驶已经和一些车企展开了合作沟通,也致力于未来尽早能在量产车上为车主提供服务。

总结

从马云强调大数据,到阿里巴巴人工智实验室强调机器人,是不同视角的不同风景:马云强调大数据的背景,是从企业家的角度让公司产生智能化改进;阿里人工智实验室强调机器人则是从用户的角度,希望服务用户成为AI的最终落点。

这背后的趋势是:AI的演化,正从以技术创新为主,演变成技术创新+产品体验双重维度的共同推进。而阿里所强调的以机器人为载体,正是行业领军者为这一趋势的注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