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补贴退坡究竟动了谁的蛋糕

汽车电子

2282人已加入

描述

这些日子,关于新能源车补贴退坡的传言成了业界第一大“热点”,有三四个版本推了出来,是哪个部门发布的也不清楚,“江湖不问来路”,有料就行。

这条消息属实牵动了业内“亿万人民”的心。因为,整个行业都在为这个事情着急上火,等着国家如何定调子,如何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前走,如何来用政策杠杆来促进创新,让一个产业能够健康成长。

新能源车补贴退坡究竟动了谁的蛋糕?

此前,国家出台了一个政策,就是汽车行驶三万公里里程后,再给予相关补贴。这个政策发布后,就引起了业界不少恐慌。那就是国家补贴要滞后,按照一辆车平均每天跑200公里计算,也要等到半年之后才有可能申请拿到补贴。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已经“替国家发布的补贴政策”,虽然有些差别,但是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向高能量密度倾斜,也就是能量密度越高补贴越高,反之,则补贴退坡很厉害。就一个流出来的消息来看,行驶里程大于150公里小于200公里的,未来补贴一万元,这和现在行驶里程大于100公里小于150公里补贴两万元相比,补贴下降了一半,退坡力度很大,并且就没有100公里这一说,而是直接150公里起步。然而对于行驶里程超过400公里的,补贴是五万元。

抛开整车行业不谈,那么,补贴政策在能量密度上做文章,给整个电池产业带来什么?

有专家认为,如果这一补贴政策是势在必行的,那么预示着我们国家吹响了向“三元材料”转型的号角,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磷酸铁锂路线,对于能量密度的要求很难达到。我们也看到,坚持磷酸铁锂路线的比亚迪不久前也开始了“转型”,他也放弃了对这一路线的执着,开始声称在未来的乘用车上要开始使用三元材料的电池。

从另一个侧面也就是新能源车装机量上也可以看出端倪,磷酸铁锂虽然没有像断崖一样跳水,但是三元材料的电池逐渐和其取平,并且未来一定会占上风。

这都是追求能量密度惹的祸,也给市场一个很瓷实的消息:高能量密度一定是市场首选。

让我们回忆一下过去,是什么力量把我们带到了“磷酸铁锂这条沟里”,其中缘由都很清楚。其实,北美主导的磷酸铁锂路线出生时就备受诟病,争议不断,其代表性企业A123最终难逃破产命运。在纯电动新能源车起步时候,我们国家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弯道超车。血脉喷张一般要在新能源车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靠的技术就是磷酸铁锂。时间慢慢流逝,我们超车了吗?不久前,笔者看到一个很专业的报告,其观点认为,新能源车行业除了特斯拉这个怪兽之外,未来市场一定还是被全球十大车企所把控。从现实的路径上来看,日产和通用纯电动车一直在全球销售在前三名之内。而后来者,宝马、奔驰、大众,也开始了纯电动的布局,并且花了很多资本投入到了锂电池行业,也都选择了三元材料作为未来的重点。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新能源车上,我们拿什么“超车”呢?并且还是在“弯道”。

这个年代,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候了,核心技术的掌握才是左右市场的关键。站在国家角度考量,提出的“战略思想”无可厚非,但我们如何实现和达到呢?

十年过去了,从补贴政策上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以日本韩国为主导的“三元材料”体系上来。这一不争的发展事实,给整个行业又带来了无数想象,也就是磷酸铁锂路线没落的时代到来了,他似乎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离退出市场舞台以为期不远。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技术路线在储能领域可能会有生存的空间。

还需要分享一个专业的调查,那就是新能源车中的乘用车私人购买数量很少,除了在北京这样的政策市场之外,私人购买量疲软也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很多车厂无奈只能去做toB市场,也是租赁或者叫共享汽车市场,出租车市场。当然,制约私人购买的因素很多,除了最大的性价比之外,那么,没有一个好的续航里程也是一个诱因。

即将过去的2017年,我们看到对能量密度的痴痴追求成了时尚。21700电池已经特斯拉发布,就成了行业热点,因为其能量密度提高不少;还有湿法涂覆隔膜也充满了想象,带动了行业一轮疯狂的投资;还有负极材料、还有电解液,无一不在围绕能量密度在做文章。

补贴退坡还让人对固态电池充满期待。这一技术在日本已经小批量应用,是现有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三倍左右。为了让锂电池能量密度更大,迫使企业在这一新技术进行研发投入,如果加速研发和产业化加速,必定给市场一个颠覆性的转变。

其实,在笔者看来,纯电动车的应用领域一定不在乘用车上,乘用车的新能源未来一定是燃料电池车。

回到补贴这个话题,燃料电池汽车在甚嚣尘上的补贴退坡中没有“躺枪”,可以看出来未来国家要对这类技术要坚定的扶持,燃料电池的春天已经来临。

有些嗅觉灵敏市场意识浓厚的企业,已经开始大面积在布局燃料电池产业,从收购国外一流技术企业,占领技术高地开始发轫,再到国内投下重金做市场以及技术规划,都对这条未来的道路充满信心。

动了谁的蛋糕?补贴退坡让人一目了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