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关键

物联网

763人已加入

描述

物联网核心在于传感器部署,数以万亿亿的传感器被嵌入到各个角落,所收集的数据利用AI进行智能分析,让物理设备具有生命力。可以说,小小传感器驱动数字变革,让一切可以被量化,企业有能力获取到无限数据,并从中洞察实现快速创新,更能驱动制造业升级,甚至基于海量数据,地区可以洞悉未来商业经济。

物联网通常划分为感知、传输和应用三个层次,感知层以如传感器、RFID等为主,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传感器更是被誉为物联网时代下的五官;传输层以通信运营商等为主导,于是各通信巨头早已在物联网产业跑马圈地,希望主导该领域;但在长期关注物联网产业的杨剑勇看来,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应用层。在万物互联时代,通过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最终汇集到应用层数据处理等才是物联网产业的核心价值点。

传感器部署是物联网基础

物联网自提出到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但传感器部署规模并未普及,致使没有足够物理层,导致数据不足,从源头上制约产业发展。传感器部署作为物联网基础设施,多年前就有国家提出万亿传感器革命,旨在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每年使用1万亿个传感器,并预计在2030年后将100万亿传感器嵌入到各种场所。

物联网时代,成万上亿计的传感器被嵌入到现实世界的各种设备中,如移动终端、智能电表、建筑物和各工业机器等等,各种设备联网后,所产生的数据,如何将数据厘清,挖掘出价值更加重要。传感器部署在城市各个角落,对城市运行持续动态采集、测量、分析和优化成为可能,带来基于数据驱动新型智慧城市综合应用,使得城市运转真正“聪明”起来。与此同时,云计算为物联网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存储的,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

在无人驾驶商业进程中,传感器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通过部署一些列传感器组合,感知周围的环境,让无人驾驶成为现实。物联网资深人士杨剑勇指出:“小小传感器驱动数字变革,工厂带来数字化为背景的一场全新工业革命,从无不不在的智能摄像头到部署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各种传感器,以此对城市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并经云端AI技术处理后,有助于提高对交通和街道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

传感器技术开创了一个智慧城市的新时代,以此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英特尔就给出的一个美国城市应用案例,圣地亚哥在全市部署智能网络,以优化交通和停车系统,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对此圣地亚哥市长Kevin Faulconer表示,新技术将使城市和开发商有机会把我们的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智能。

物联网普及 传感器大规模部署是关键

物联网已成为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各种智能设备将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实现人、机、云端无缝的交互,更高级一点就是实现“场景感知”,让智能设备拥有“智慧”,与AI 两者结合,使得人体感知能力进一步补充和延伸,感知将会是物联网设备新趋势,很快很多智能设备将具备某些“感知”功能。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给各种智能设备供电,然而有科学家在实验以“网络信号”来供电,如无线温度传感器,从无线电波来获得能量,以此构成它的无线网络,它只需要从附近的一个路由器获取能量,一旦有足够的电量,网络便开始工作了。最可喜的是这种传感器特小型,且非常便宜(约20美分),这种几乎可看不见的传感器就能在设备上完整的控制你的智能家居。

作为物联网核心在传感器,而“万亿传感器”的部署一定得依托低功耗(或传感器自身具有供电功能)、价格低廉,如这种低廉及利用无线波供电的传感器能普及,物联网构架将发现根本性的改变,期待日益成熟的传感器技术早日进入市场。

获取并利用数据是物联网价值

物联网发展核心在于传感器部署,多年以来,因物联网广泛应用落地,传感器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有数据显示,今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60亿美元,特别国内增长迅猛。

伴随传感器部署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推动物联网蓬勃发展,所产生数据,将数据厘清,挖掘出价值是核心所在,为云平台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云端作为各种设备联网后所产生的数据提供存储、管理、分析等。云平台其核心在于数据集散中心,对万物互联所收集的数据加以利用,将会诞生出很多创新商业模式及应用,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石。

而亚马逊和阿里云等云服务商实现了云、端、到设备整合,以此分享至整个产业链,助力企业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运营。只因云计算能为物联网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强大的计算处理的平台,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云服务商率先抢占了先机。

随着传感器更大规模部署,所采集的大数据,其潜在的价值也将被逐渐挖掘,数据产生、收集、处理、决策和应用,可以说,物联网是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产业。即万物互联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经智能化的处理、分析,最终透过数据形成产品或服务,而正是物联网最核心的商业价值所在,也将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创新商业机遇。

各种智能设备将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实现人、机、云端无缝的交互,让智能设备拥有“智慧”,特别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下,使得感知能力进一步补充和延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