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故事:好戏正接连上演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2017年堪称AI元年,在经历了元年的躁动与积累。AI在2018年以爆发式的现象进行增长,随着华为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发布的一系列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昭示着全面拥抱AI时代。

2017年成为公认的“AI元年”,政策加持,巨头扩大布局,概念进一步兴起,创业者争相入场,独角兽崛起。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8年国内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38.2亿元,较2017年增长56.5%。同时,我国AI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也已经有14家企业,这些“独角兽”公司的总价值达到405亿美元。

中国AI故事:好戏正接连上演

国内AI遍地开花,喊“All in AI”的百度、“AI in All”的腾讯、办起“达摩院”并成立了平头哥半导体公司的阿里,都已入局。同时国内还有一些BAT围城外的AI企业,正与BAT“攻城略地”般的攻势奋力抗争。

据中国货币网日前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有14家估值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公司,依序包括大疆(150亿美元)、优必选科技(50亿美元)、商汤科技(45亿美元)、寒武纪科技(25亿美元)、云从科技(20亿美元)、旷视科技(20亿美元)等。这些“独角兽”公司的总价值达到405亿美元。

作为首个AI国家队,AI初创企业云从科技完成了B+轮融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估值达到230多亿,堪称全球发展最快的AI公司之一。

虽然是AI市场的后来者,2015年成立的云从科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野心”并不小。2018年3月,云从科技打破三项世界记录,让跨镜追踪(ReID)在准确率上首次达到商用水平,让计算机视觉由“认脸”进化到“识人”。

9月26日,云从科技与浪潮集团宣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结合自身优质技术与资源,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和应用创新。

而在此前,云从科技已经与中科院、上海交大、四大银行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云从科技与浪潮集团的战略合作实现了人工智能平台架构三要素的优势互补。

此外,云从科技于2017年3月、2018年1月分别承担了国家级“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高准确度人脸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项目”建设任务。

据悉,2018年下半年,云从科技基于国家项目布局良久的“视觉+大数据”平台战略会逐渐浮出水面,通过该战略,云从科技逐渐在银行、安防、民航、商业等领域占据龙头地位。

另一方面,2018年初,在短短两个月内拿下十多亿美元融资的商汤科技,震惊了业内。这家于2014年创立的AI企业,在4年间一路高歌猛进,成为AI领域的佼佼者。

商汤建立的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超算中心,是亚洲最大的AI研发基地;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支撑了十多个垂直行业的AI变革。

据了解,商汤科技对外公布的投资项目包括51VR、禾连健康、苏宁体育、影谱科技,实际上已经投资了7个项目,计划中的投资标的还包括AI芯片、医疗、物联网、手机和互联网、游戏等。

在这个全面拥抱AI的时代,互联网巨头与数百家AI创业公司组成了一部风起云涌的AI进化史。

芯片领域,2017年12月地平线推出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面向自动驾驶的征程处理器和面向智能摄像头的旭日处理器。

2018年5月,智能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科技于上海发布了CambriconMLU100云端智能芯片和板卡产品、寒武纪1M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6月,寒武纪宣布完成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整体估值达25亿美元。

2018年6月,耐能宣布完成由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领投的1800万美元A1轮融资。7月,肇观电子宣布获得前海股权投资基金、StarVC投资。

此外,国内语音赛道上,出门问问5月发布AI语音芯片模组“问芯”,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强调,这是中国首款“已量产”的AI语音芯片模组;随后,云知声推出了自研的物联网AI芯片“雨燕”;Rokid、思必驰等公司也表示了自己的AI芯片计划。

AI会是泡沫吗?质疑声已浮现

然而,随着AI火热程度的加深,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9月20日科大讯飞“AI同传造假”事件的曝光,更将人工智能推上了风口浪尖,业内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忧其是否为“泡沫产业”。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此前曾表示,“AI的泡沫破灭不会太远了。我认为2018年底是估值合理化的一个时间点。过去这三四个月AI公司估值已经下降了20%、30%,再下降20%、30%,就是AI公司合理的估值了。这个泡沫其实不是真的泡沫,只是太多人用AI包装项目,造成估值过高,这个将会得到调整。”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教授也曾对此发表看法,AI的大热是资本助推的结果,一旦钱烧完,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且在资本的逐利本性下,也是难以为继的。他认为虽然AI很热,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地。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一定需要AI,很多情况下AI起到的是增强的作用;当前人们拥抱AI,但未来可能会失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