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障碍:充电自燃真正的危害是殃及池鱼

描述

这段时间,新能源领域确实很火,一方面新造车势力的下线造势、仲裁纷争、股票涨跌;另一方面,仍然不间断的有“着火”事故爆出。喧闹背后的冷静,权威专家的发声。新能源发展思路,面对市场在不断的清晰和得到矫正。对于用户,后者才是真正值得庆幸的期待。

总结一下近期的主要观点:

1、现阶段不宜过于追求高能量密度

2、三元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再思考

3、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上有优势

4、电动车自燃频发的同时,电池行业正在经历洗牌

5、不应再重准入、轻监管

6、2020年取消补贴坚定了决心

7、政策的续航里程“倒逼”,和车辆安全的矛盾

8、电动汽车应该有特定的使用场景,而不能过多地装电池,副作用太大

9、一味追求快充,对寿命、安全都是挑战

10、  反对在中国制订“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主张

11、  多元化、安全电池将是发展主流

12、  特别要重视动力电池产品向国外学习,我们不能夜郎自大

有句销售的金句:客户永远是对的。我们不去探究其深刻内涵,但是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任何产品没有客户,也就没有了价值。所以,在讨论技术的同时,客户的需求,才是未来技术的发展的目标,也就是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防站在用户角度,换位思考一下。

用户心声:我不关心续驶里程,没有打算跑几百公里

用惯性思维去移植传统车辆需求,其合理性有待商榷。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要求,很有可能是车企对市场的误判,强加给用户的一厢情愿。

新能源汽车尽管也是交通工具,但其最终发展目标毕竟有别于传统燃油车。互联和智能的出现,更加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智能、绿色的生活方式。粗犷利用矿产能源的时代,正在通过新能源而改变中,这才是大势。但是,不管新能源汽车如何变化,其核心性能价值---“高安全性”是不会变化的。

我们从丰田汽车的2020年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分析和臆测一下他的战略目标:技术参数目标“体积功率密度提高到2.5KW/L,体积能量密度提高到400W/L”,如果与当下的LiB指标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哪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开发呢?

我们再通过丰田汽车燃料电池配套的储能、辅助电池选型佐证其思路:其绕开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析理风险,而采用了低能量密度高安全的镍氢电池。看来,高安全性仍是丰田产品目标。对于精于成本的日本人来说,这可能也是最小的代价、最好的捷径。同时,没有把能量密度看得太重,也是为了顺应电池技术自然发展规律,水到渠成,坐收成果,何乐不为!逆势而上,势必会付出血本。

全固态电池最大的特点是耐热性、200℃无法燃烧。高安全性,正是其研发和商业化的理由。汽车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没有了安全,也就没有了汽车。

这些年,看国内汽车发展,不论是政策制定、企业产品推出,一味求新、求快、求量,放松安全目标,这种短视行为令人担忧。

用户关心:为什么停驶的车辆也会自燃

这个问题需要拆开来看,不能把造成自燃的“人祸”和锂离子电池“析锂”特性混为一谈。当然了,这里的人祸不是客户使用,而是产品缺陷本身。析理的问题,可以通过后端的管理、保护,降到及低的水平。所以,自燃的重点,还在“人祸”。

对待产品缺陷问题,如果是正常的技术改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但是,产品二次“人祸”才是最可怕的问题:遮盖、消极、推脱、推诿,这才是“自燃”事故最可怕的问题。

当人们的恐惧心理占了上风,相关方或企业的“有所作为”,采取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新产品推广应用中,一把最好的心理钥匙。这方面,需要学习一下航空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2013年7月,波音梦幻客机在希思罗机场起火后对锂电池的调查:一架停在希思罗机场(Heathrow)的波音787梦幻客机(787Dreamliner)起火,当时空无一人,飞机停在跑道上一个偏远的停机坪上,大火烧毁了机身,机舱内弥漫着刺鼻的浓烟。事后调查,一方面找到了事故的原因是驱动ELT的锂电池输出的二根线交叉被盖板挤压导致短路,引起锂电池过热燃烧。处理措施:一方面从设计源头增加熔丝、一方面采取对着火后的隔离结构措施,更重要的是,希斯罗机场事故发生后,波音公司在其空乘人员手册中增加了一个关于如何扑灭锂电池火灾的具体章节。经过这次事故,波音787在安装了经过改进的系统后返回了空中。

其实,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是相对的,如同别的产品一样。如果对待汽车缺陷的态度,如同航空的飞机一样,客户自然也是放心的。

为什么正常的充电行为,也能点燃我的爱车和别人的车辆

充电自燃,发生在国内产品的案例似乎是多了一点。在全球经济一体的市场中,信息传播是非常快的。从“打个喷嚏,都是新闻”的tesla来看,爆出的model S 充电起火燃烧事故也是存在的,尽管其分析的原因是电源电压不稳导致。

充电自燃真正的危害是殃及池鱼。目前密集型的车位布置是极易酿成大祸的。除了车辆本身缺陷的修正外,是否可以在车位功能和“防”字上做一下文章呢?比如说,在车与车之间,当事故发生时,增加隔火帘、精准和加强型有别于现在的喷淋灭火设施等

                           

公共充电密集空间示意图

锂离子电池

锂离电子电池充放电限值特性

从车辆本身,安全设计、功能安全角度,冗余设计等是必不可少的,其完整性、可靠性、稳定性需要不断的修正。充电系统含车辆端,是否真正达到功能安全,这是实实在在的“人祸”。在王秉刚一则访谈中提到:“国家一向重准入、轻监管。国家监管力度较弱,一般都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督察。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监管机制,出了问题要重罚甚至退出,而且要有法律保证,这样企业就不会铤而走险”。看来,这一点我们国家是和美国恰好相反的。这也是国内的充电燃烧事故多于国外产品的原因之一。重视程度不同,惩罚机制不同。

政策的原因,自然不能成为企业的枕头和理由,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头来,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自身利益。

车辆着火蔓延如此迅速,我能逃生吗

对于用户,发生事故的“防”“逃逸”更大于事故本身的改进。据美国消防统计数据,每年死于车辆火灾的人数要高于公寓火灾的人数。新能源车辆燃烧,有其自身蔓延迅速、燃爆、死灰复燃、产生有毒气体的特征。是否需要把火灾逃逸设计列为新能源车辆功能安全重点考核项呢?

车辆着火,除了火光,更危险的还有有毒气体,新能源车辆电池释放的成份更复杂,除了一氧化碳还有HF、酫类等等。所以,除了逃逸的机械结构,是否能有快捷配戴的防毒面具呢,如同航空的吸氧面具一样的方便!

所以说,一方面,逃逸设计急需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和认识;另一方面,做好用户培训也很重要。纵观国内市场,各方安全意识还是很淡薄的,国内和国外的差距很大。这也可能是地域文化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生命是等同的,安全意识将会更强烈。

用户心声:能理解,电池安全是相对的,但是,为什么电池做不到只冒烟不起火呢

这句话的份量很重,也是目标。让事故的状态,降到安全底线之内。这句话是一位睿智的企业老总讲的,何尝不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对产品安全的诠释。可喜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展开,相信大家也会从技术的各个角度“围攻”这个难题。

我们需要站在广大用户的角度造车,他们才是新能源事业的衣食父母

其实,这句话真得不是豪言壮语,随着补贴的退坡和消失,国内企业的感受可能还会有点苦涩。这些年来,国家补贴是新能源车的衣食父母,太习惯了安逸。产品市场的适应,企业重新洗牌是必然的。当然了,未来的事故严重后果,只有企业自己来买单,而且是血淋淋的。所以说,企业自身,只有真正满足用户安全需求,真正去解决客户的痛点和焦虑,重回车辆高安全产品的轨道,新能源事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