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起跑线政策助推RISC-V发展,RISC-V产业崛起国产IC路还会远吗?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中兴事件”虽暂告一段落,但国内集成电路“缺芯少魂”的窘境仍存在,主要芯片供给仍掌握在外来手里。国产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日益突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共识。开源架构RISC-V也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10月17日,中国RISC-V产业联盟和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RISC-V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暨RISC-V产业化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目前联盟已有五十余家RISC-V领域相关企业以及十余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芯原、乐鑫、君正、紫光展锐、兆芯、苏州国芯、地平线等重要IC设计业者加入,这也标志着国内RISC-V产业发展迈进新篇章。

但意外引人注意的是,RISC-V产业联盟成立名单内,目前未见到华为海思与中天微两家代表企业列入。

图说:芯原控股董事长戴伟民

同一起跑线 政策助推RISC-V 发展

2018年7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开展2018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支持RISC-V相关设计和开发的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内首个支持RISC-V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RISC-V指令集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从一开始就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行前进。

中国RISC-V产业联盟理事长、芯原控股董事长戴伟民在17日的成立大会上表示,RISC-V给中国产业带来的最大机遇是一个与全球一致的起跑线。

图说:芯来科技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胡振波

国产芯“中间强 两头弱”

根据GSMA智库发布的最新全球物联网市场报告显示,包括连接、应用、平台和服务在内的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1.1万亿美元,商业应用将占据半壁江山;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将会有18亿移动物联网连接。同时,GSMA认为中国将成为物联网技术的巨大市场。

在这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中,RISC-V顺势而生。

联盟副理事长、芯来科技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胡振波表示,AIoT发展带来了多样化和海量化的芯片需求,后摩尔定律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差异化设计和软硬件架构创新的动力。RISC-V得益于其开放的生态、良好的技术基础以及可扩展性等优点,很好的顺应了这个趋势,其诞生和壮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中国本土芯片产业存在着中间强(应用型SoC芯片能力强)、两头弱(IP端和制造端基础薄弱)的特点;通过RISC-V补足本土在处理器IP端的短板,能够帮助本土完善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实现更多技术创新和差异化,对于本土半导体产业意义巨大。

图说:晶心科技总经理林志明

RISC-V产业崛起 国产IC路还会远吗?

事实上,RISC-V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架构,除了简单、低功耗、易模块化等优点,还包括了潜力无穷的生态系统。

大会上,晶心科技总经理林志明以安卓平台为例,表明开放的系统一定比封闭的系统优越,不过安卓刚开始也面临着碎片化、群龙无首等诟病,随着谷歌给大家做了典范,让安卓彻底开放之后,在手机等智能终端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

作为CPU IP 供货商,晶心科技多年来投入RISC架构,其自主研发的V3 CPU家族包括N7、N8、N9、N10、N13、N15、S8、E8、D15和N15系列皆已成熟到位;目前也已推出四款基于RISC-V架构,支持浮点运算及Linux之最新CPU Cores, N25F, A25, NX25F及AX25。截至2017年底,晶心内嵌晶心处理器核心之SoC芯片之累积数量为25亿颗。

目前,晶心科技携手SiFive以RISC-V指令集架构的公司落户国内,推动了RISC-V引领创新风潮的起点。

除此之外,国内本土的芯片商在RISC-V上的进展也风起云涌,近日更炙手可热。2018年6月30日, 国内首款开源RISC-V超低功耗核处理器核蜂鸟E203的开发者胡振波,发布了全国产自主可控的Nuclei N200系列RISC-V商用低功耗处理器内核IP。

2018年9月3日,阿里巴巴全资收购杭州中天微,该公司宣布正式推出支持RISC-V第三代指令系统架构处理器CK902,可灵活配置TEE引擎,支持物联网安全功能。接着阿里巴巴也正式成立平头哥半导体。

曾在2017年2月发布自研芯片澎湃S1的小米,已于9月4日与中天微达成合作,将采用其RISC-V处理器,借以拓展IoT市场。

2018年9月17日,华米科技对外公布了黄山1号芯片。这是全球首款RISC-V开源指令集可穿戴处理器,相比ARM Cortex-M4处理器的运算效率高出38%。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国产芯的发展遭遇知识产权受限、生态体系缺失、研发成本高昂、市场需求复杂等诸多挑战;这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RISC-V技术的发展,为自研国产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绝佳的发展时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