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可穿戴设备在移动医疗中的应用

描述

尽管目前市场上的医疗可穿戴设备还只是一些智能手环、心率监测等相对简单的设备,但由于它能帮助人们足不出户完成监测、诊疗流程,节约成本,因此医疗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潜力无限。

▲一款名为Sensoria Smart Sock的电子袜,它可以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跑步数据,而且还能像普通袜子一样机洗

由于谷歌眼镜的横空出世,可穿戴设备可谓是近来科技圈最受关注的智能产品之一。而当移动医疗遇见了可穿戴设备,一股颠覆原有健康管理模式的风潮也就顺势兴起。尽管目前市场上的医疗可穿戴设备还只是一些智能手环、心率监测等相对简单的设备,但由于它能帮助人们足不出户完成监测、诊疗流程,节约成本,因此医疗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潜力无限。

医疗可穿戴设备强势来袭

目前,比较常见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有针对心脏病患者的便携式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它能够发现常规一次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增加了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检测效果持久性,并能够完成危险预警的功能;还有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植入式血糖观测仪,它不仅能实时监测血糖的数值,植入的微泵还可以缓释药物;再如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电子血压计等等。

而要说到更吸引人眼球的,则不得不提到,谷歌正在研发的一款内含测量眼泪中血糖水平传感器的隐形眼镜;苹果也试图将无感知血液检测技术应用到可穿戴智能设备上;以及传统的微创植入传感器公司Cardio-MEMS正在开发的一种能够植入人体控制心力衰竭、动脉瘤、高血压等严重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无线器件。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在医疗领域风声水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烨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迎来了从感知外部世界与环境的时代转向了感知自我的时代,尤其是自我的身体健康。

谷歌眼镜这类可穿戴设备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可选消费,相较而言,医疗可穿戴设备从某种程度来说符合很多人的刚性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发期,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是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而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可以大大节约费用和人力成本。

移动医疗支撑体系

不过,医疗可穿戴设备不光依赖可靠的技术,在李烨看来,医疗可穿戴设备或者说是移动医疗的实现,需要有几个方面的支撑。

首先是芯片采集。芯片被看作是可穿戴设备的基础,既然要时刻穿戴在身,势必要重点考虑用户穿戴的方便性、舒适性以及耗能,因此,芯片主要是解决小型化、便携的技术问题。

其实是支持异构医学信息的云计算平台以及海量健康信息并行分析处理模式。从技术上来说,云计算平台主要起到数据的收集、整理的作用。李烨介绍说,目前云计算平台用得更多的还是诸如谷歌的解决方案,可行性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国内的公司能否针对医疗数据的特点,提出一套具有颠覆性的云平台解决方案。”

而数据分析软件则需要给出一定的解读、自动诊断和预警。此外,在几百万用户同时使用时,算法的稳定性、数据的处理能力等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李烨表示,对于国内的硬件设备生产企业来说,数据分析领域可能是短板。

最后,则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运营模式。从美国的医疗可穿戴设备运营模式看,主要是与保险公司合作,由保险公司购买产品为医保客户提供服务。其次,一些服务项目则是面向医生收费的。然后才是进入传统的医院渠道。

家庭健康管理深圳模式

目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已经研发了面向心电、脉搏波和血压三个方向的可穿戴设备。据李烨介绍,除了中心自主研发的芯片,还可提供家庭健康管理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分析软件。设备采集的数据部分能够直接显示给用户,更深入的分析将通过云端,根据不同类型的算法,将结果利用App、PC软件、电视等方式传输给用户。

事实上,早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与深圳广电合作,在福田区莲花北小区启动了“低成本家庭健康管理示范项目”。李烨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深圳市重视社区医院对小区慢病患者的服务,有专门的机构定期回访患者从而监管社区医院工作,而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为他们的服务和管理提供了一套更为便捷的解决方案。

小区的慢病患者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接入机顶盒从而查看自己的血压、心电等数据,还能看到具体的分析判断、术语解读和就医建议等信息,如有需要,还可以让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再作进一步分析检查。

隐私问题不可避免

可穿戴设备根植于物联网,如果没有互联网,可穿戴设备恐怕将失去主要的意义,近来由谷歌眼镜引发的对可穿戴设备隐私安全的担忧也随之而来。有人甚至公开反对该款眼镜的销售,认为这是一款侵犯个人隐私的产品。而信息安全问题尤其会在医疗可穿戴设备中凸显。

个人的健康数据一旦联网,就必定面临数据扩散的风险。谁也不能保证这些数据不会被出售给第三方,成为有利可图的工具。

互联网时代只要与网络沾边,信息安全就会成为永恒的话题。“事实上,一项技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一组天然的矛盾。一般而言,技术的便利性越好,在不加特别处理的情况下,其安全性就越差。如果要做到既能达到便利性,又能保证安全性,就会大大增加技术的开发和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带领一个行业的崛起,其行业内部的标准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很少能走在前头。目前能做的,只是提前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层面的储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