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博世海外最大的市场,博世中国做对了什么?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此文系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先生, 11月3日上午在领教工坊年会上的主题演讲。

博世公司是世界制造的一个传奇,是一家1886年创办于德国的百年制造企业。2018年7月19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博世集团位列75位。

1909年,博世进入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是博世在德国之外的,最大市场单一体。

作为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总结了博世在中国市场的融入经验,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曹顺妮

我来自博世中国,刚才听了刘胜军教授的演讲很有启发。我收看刘教授的微博很久了,一直是他网上的粉丝。

我也是随着改革开放40年历程走过来的,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我一直在求学。第二个十年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工作。1998年回到中国,赶上中国加入世贸20年的发展,经历了中国最好的二十年发展,未来的十年可能到一个十字路口。刘教授刚才讲法治、市场化等关键词,我非常赞同。

我毕竟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也不是一个学术派的管理者,我是一线拼打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和在座的企业家完全不一样。

今天以博世作为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博世在全球和中国怎么做的,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我们也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中国是博世海外最大的市场 

今天的演讲分两个部分,第一,博世的结构。 这个可能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博世作为一个有130年历史的企业,也经历了上市、退市,最后演变成目前这样一个结构。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25岁时创立博世,在1942年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当时正在二战中。二战是人类历史的灾难。罗伯特·博世告诉后人,我们这个企业一定要为国际关系、科学、教育文化、人类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做出贡献。博世家族后来把这个企业完全捐了,成立了罗伯特·博世基金会。目前家族企业拥有公司7%股份,92%股份是基金会拥有,1%归信托基金公司。博世基金会本身不会管企业,怎么办?把投资权委托给了博世信托基金公司。

这是我们在2017年全球的销售情况。

目前,我们博世世界排名75位,全球有将近40万名员工,分了四个业务板块,包括汽车技术、能源、工业技术以及消费品。每个板块增长率是不一样的,2017年汽车业务板块还是最高的,毕竟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博世过去10年一直排名第一。

这是各个地区的增长情况,亚太区的体量和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中国的增长是过去一段时间增长率的驱动力。博世在欧洲地区销售还是最大,亚太第二。

汽车技术我花一点时间讲一下,汽车相关业务八个事业部,博世做的东西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第一,汽车动力组织系统。在座的可能都是博世的用户,我们几乎找不出一家没有用过博世系统的。第二,汽车转向系统。第三,汽车安全系统。这三个东西,市场份额都是在35%以上,市场占有率第一。

在工业技术上面,博世也是工业互联网发起单位之一。现在比较热门的工业4.0,我们博世和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做过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研究,出了一本书,研究怎么把德国的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融合起来,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博世的工业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器械应用方面做的比较多。在包装技术上,像巧克力、医药等。博世工业互联领域,既是使用者,也提供整体方案,在座的企业家有工业4.0升级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

能源与建筑技术,是和建筑相关,像上海中心的安保系统都是博世提供的,整体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做,包含了通信。大家出席很多会议,有同声翻译的话,同声翻译的机子博世也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

消费领域,博世做的比较多。家用电动工具,博世家电等。以手机为例,每4部手机,3部里有博世的传感器,主流的厂商都会用到博世的智能传感器。

博世在中国做了70多家企业,一共有10家合资企业,51家外商独资,10家控股企业在上海。我们在企业当中,有38家生产基地,23家技术研发中心。博世把研发中心放在每个制造企业里面,放在大的生产基地里面,我们有将近7000个工程师从事各种各样的应用开发和技术开发。博世目前在中国的员工有6万名。

这是2017年我们博世中国的数据,从数据看出来,博世中国2017年实现了24%的增长,达到了1134亿人民币的体量,使得中国是博世全球最大的市场(除德国外),超过了美国。

过去十年,博世中国取得了22%的平均增长率,每年的投入基本在60多亿。在1909年,世界汽车业刚刚开始,博世进入中国,在上海开始做服务站。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博世输出一些技术,90年代开始做合资企业,博世是第一个在中国做动力总成系统的企业,1995年开始做排放系统,而中国在2000年以后出台排放系统要求。20年的发展,博世中国的排放数据已经超过欧洲标准,研发从完全引进,到目前放在中国研发,为中国市场做贡献。

这是我们过去的增长率,我是2007年加入博世的,主要负责汽车业务,从2011年开始负责全面业务发展,人员从当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目前6万人。

博世中国做对了什么?

很多人问我博世做对了什么?三点。

第一,以市场为第一要素,一定要围绕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客户。我们在中国不仅仅服务于博世的合资企业,比如说宝马、奔驰、大众等,我们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服务远远强于合资企业。目前我们的销售额绝大部分还是自主品牌带来的。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比如说汽车业,90年代制造一百万台了不起了,今年将近3000万台,绝对的第一。

第二,就是我们持续不断地投入研发。我们在中国的员工10%以上是技术人员,全球来讲,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我们销售额超过10%投在了研发上面,给我们未来的产品提供源源不断新的创新。

我们目前服务的中国客户,包括所有的汽车企业,所有的手机企业,非常多,包括所有的液压机电的生产商,包括VR生产商,我们是本土化的人员。

博世中国每年的投资还是比较大,每年会开一些工厂,目前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并开始走向了西部。成都有两个落地,西安也有两个,重庆有研发基地。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不断在中国积极投入。

第三,保持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制造是我们非常自豪的一个优势。目前博世中国也在拓展,我们希望能够往软的方向发展,从重制造开始向软件和服务上面转型。我们在转型过程中,希望保持住制造的战略优势,同时拓展新领域,从智慧城市,互联工业,智能交通到智能家居,这样的布局使我们有更多协同的效率,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一些创新,成立互联服务事业部,结合硬件技术提供一些新的服务和提供新的商业模式。博世作为传统制造企业,是非常难吸引目前最紧缺的AI人才,软件人才,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

我们的软件集团肯定比不过中国的软件公司,但我们的制造加上软件的结合,可以提供更有意思的事情,使得我们工程师更有优势。

工业4.0方面,博世在给我们自己的工厂提升时,同时给工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我们工业企业的制造水平。

目前新造车方面,基本上大部分都需要用到博世的产品。博世完全处在积极拥抱新产业状态,我们也会选企业进来,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格局。目前像小鹏汽车、威马汽车、蔚来汽车等,多多少少用到我们的产品,我们很高兴扶持他们为新能源的转变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为业绩上有更好的增长,也是以开放的态度和他们合作。

博世中国目前增长点在哪里?

目前博世中国处在转型当中,在硬件方面,与本土市场进行合作,在合作当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后面会总结一下。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话题,比如说新能源汽车到云服务,到初创企业服务以及各种平台,包括滴滴,我们也有共享车以及人工智能,在整个热门的领域当中,博世都会多多少少有些涉足和合作。

比如目前在汽车业当中,比较热门的电气化、互联化、自动化三个趋势,这三个趋势非常明显。你不转型的话就会被淘汰,就是这样的情况。

对于博世来讲,我们在做电气化上走在前面,已经烧了十几年钱,我们是第一个大的零部件企业做电芯的,尽管没有成功,后来退出来了。博世对汽车电气化是非常看好的,我们投了所有电气化动力总成相关的产品,从电动车的电池组,到电池的系统,一直到充电的解决方案等,我们可以提供全套的服务。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型?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目前的一个动力总成,包含了发动机和变速箱,博世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对于全球来讲体量很大,全球是8万人,200亿欧元的销售。如果我们不转型,由于传统发动机的替代解决方案,不转型的话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电动化的产品已经在国内投产化,关键的零部件,电机、电控以及行业内部知道的,我们都会量化来支持国内电动车的发展。所以说,我们一直在转型。

在中国的投资,我们会持续不断。博世中国去年做了非常多的项目,在当地有项目的会新增投资,像苏州等。在西安、成都、长沙等,不同的事业部和不同的板块也做一些投入。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对于博世来讲,希望每个业务板块都跑赢细分市场。比如说汽车,今年汽车可能只有1%,或者0增长。我们要求的目标至少比车市本身快5个百分点。

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本地化,在中国持续不断地投入,我还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过去20年,博世在中国市场上起起伏伏,总之一直在往前走,从100多万台到3000万台,我们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来增长我们的业务。

很多人问我,目前的增长点在哪?如果车只有1%的增长或者0增长的话,我们增长在哪里?两个地方。第一,科技含量的增长。第二,市场份额,一定要抢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增长和科技含量的增长,使得我们的业务会持续不断增长。

以上是我们在中国的经验,就是本土化。要有高份额的本土化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当地做很多制造。同时供应商要尽量本土化,我们在国内有非常多的供应商,大概有3000多家供应商。还要本土化的研发以及本土化的管理,要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耐得住寂寞,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也要持续不断地做,这样国际化就会更容易一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