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庭:导致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难有突破的几个因素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制裁,引发了全国上下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关注,而‘产非所需、求不能供’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财经》年会于2018年11月13日-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在演讲中如是说道。

董云庭直言,知识产权不清晰、产权保护不到位和文化因素是导致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难有突破的几个因素。

他建议:

第一,为企业减轻税负。

第二,保护企业家的产权,有了安全感才会考虑为长期发展去做投资。

第三,应将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

“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企业家的精神非常重要。我们创新的动力可能真的不太足”。

一、我国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瓶颈

领导人强调,要“在芯片、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核心领域攻坚克难”,指出了我国关键技术的主要瓶颈所在。

2017年我国进口芯片3370亿块,计260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进口芯片金额1467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实际上软肋远不止芯片一项。

1、装备:光刻机、刻蚀机、光栅刻画机、晶圆级封装设备、沉积设备、晶圆切刻设备、离子注入设备、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超高精度机床等

2、仪器:光谱仪、引力波探测器、通讯测量设备、企业级扫描仪等

3、材料:工信部调研132种工业用材料,52%依赖进口,32%空白,包括半导体材料(14种)、OLED材料、基板玻璃、高档靶材、炭纤维、高端电池材料等

4、元器件:CPU、GPU、TPU、NPU;物联网芯片、AI芯片、柔性面板、镜头、高端线路板、智能传感器等

5、软件:基础软件(90%以上进口)、工业软件(90%)、工具软件、企业级解决方案等

6、大数据:专利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IBM、日立、微软、富士通、NTT

7、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计算技术、人才队伍均落后于美国

二、为什么关键技术一直受制于人

1、体制

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正是创新的大忌,更是基础研究的致命伤,因为重大技术创新从无捷径可言,靠的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和持久努力。

2、机制

在重大技术领域,缺失顶层设计,致使部门分割、政出多门、各行其事,不是重复列项就是彼此制约。而出于政绩考虑,又一定导致管理过度:出指南、列项目、定指标、限时间,这势必压制了自由选题和自由探索,怎么能出大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确实在创新领域有了很多闪光点,但总是连不成线(断点过多),更不要说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了。

3、规则

一是列项,工业化国家关键技术有什么,我们缺什么,就跟着去突破,几乎所有的指南都是如此而来。选题不创新,何来研发的创新?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跟进战略。

二是专家评审,创新本应是创造新的价值,前所未有(否则何为新),专家们并非都熟悉,如何评估?如果专家都很了解,那还叫创新吗?

三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经费使用,以致于多半就是凑数,并不能创造市场价值。

4、投入

作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基础之一,我国长期来对IT的研发投入不足,在欧盟公布的工业研发投入100强中,IT行业只有华为、中兴两家入围。此外,投入过于分散也是一大弊病。IC产业需要持续高强度投入,看看三星、英特尔每年研发投入都超过100亿美元就明白了。

5、产权

一是知识产权归属不清,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边界模糊,导致时有侵权事件发生,使科研人员心有余悸;二是产权保护不到位,执法不严,损害产权人利益,打击创新的积极性。

6、文化

一是缺乏容错机制,不能宽容失误和失败,导致造假屡见不鲜,汉芯1号只是其中一个突出案例而已。一项重大创造发明,需要“十年磨一剑”,不可能短期成功,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却是从1000多次的失败中逐步走向成功的。创新需要的是激情和坚持,要耐得住失败、压力和寂寞。

二是浮躁,急于求成,满足于通过验收,至于是否有市场价值则无须考虑(虽然项目多有产业化要求,但未来由谁验证?)。

三是热衷于创造“花瓶”,中看不中用,到2017年底,我国专利数已达714万件,数量上全球第一,但估计只有10%真正转化为市场价值(产品和服务)。

7、教育(人才)

大学教育本应是倡导好奇心、想象力和责任感,引导批判性思维,敢于探索、善于创新,而我国工科教育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发动机、精密仪器,却不知道怎样去制造计算机、发动机、精密 仪器,出不了创新的人才。

人才是在竞争中胜出的那些人,而不是各种各样的封号,一劳永逸。与时俱进方是人才。

8、应用

科学成果与转化脱节、知识产权与二次开发脱节,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

9、生态

创新旨在创造价值,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体制、机制、规则、产权、投入和文化,但我国一直未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若干建议

自主创新、持续创新是突破瓶颈的第一要务。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创新”,全社会都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选择。没有技术的独立,就没有产业的独立,也将制约经济发展的独立,而核心技术的获取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政府旨在营造创新的环境

(1)减税:企业有利润,加大研发投入。税收本质上是社会资源,应由市场机制在其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保护企业家产权:产权未来有稳定收益,就会做长期投资,在技术主导的今天,企业家第一要务是加大研发投入。

(3)突破瓶颈应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以有效解决(分步)瓶颈问题;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设计、布局、目标、投入、人才、环境、文化和政策统筹安排,旨在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目前应关注一件事,十几个省市一哄而上到处建12吋IC生产线,一经投产,人才、管理、工艺、品质跟得上吗?后续资金在哪里?

(4)做好规划,制定标准,出台政策。

(5)营建自由、公平、法治、竞争、宽松的创新环境,取决于市场化、法制化的程度。

(6)政出一门,中央部委拟明确职能边界,建议基础研究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主管;应用基础研究由工信部、工程院负责,而应用研究则应该市场导向,百花齐放。

(7)避免政府管理过度,管理过度必然扼杀创新,造成效率低下,效益不佳。应打造自由的环境,倡导在创新领域的思想自由、兴趣自由、探索自由、团队组建自由,资源配置自由,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引领,改什么?法治化和市场化。

(8)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成果,也是保护企业家产权,包括标准、专利、商标、品牌、软件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保护知识产权靠什么?靠法治。

(9)建设创新文化,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工匠的氛围,不应将明星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

归根结底,就是要深化市场化、法制化改革。

高校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1)要解决大学平面化、官场化、功利化、项目化、论文化、个体化等问题。

(2)培养学生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引导探索性思维。

(3)优先发展SREM教学,包括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