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枏:辉能科技陶瓷电池(LCB)的技术、产品与量产能力发展回顾与展望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在电动汽车领域,如何通过持续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来提高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就,已经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之一。

“如果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大于500瓦时/公斤的话,一定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固态锂电池,以及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新的电化学体系探索研究。”在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看来,电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需要进行技术储备,而固态电池有望成为我国下一代车用动力电池主导技术路线。

事实上,目前已有多家电池巨头投身于固态电池的储备研发,包括丰田、宝马、宁德时代、LG化学等。在这其中,辉能科技,作为全球第一家成功实现固态锂电池商业化量产的公司,近年来从各维度频频落棋,有望成为固态电池新赛道的领跑者。

12月19-21日,2018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在深圳维纳斯皇家酒店(宝安沙井)隆重召开。作为锂电及电动车行业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的年度盛会,现场吸引了材料、设备、电芯、BMS、PACK、电机电控、整车、运营租赁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超900位企业高层参与其中。

21日下午,在由先导智能冠名的【闭幕式专场(一):冬寒气候的电动车赛道及动力电池变局】中,辉能科技创始人与执行长杨思枏发表了主题为《辉能科技陶瓷电池(LCB)的技术、产品与量产能力发展回顾与展望》的精彩演讲。

他围绕“固态电解质比较”、“全球固态电池发展现况”,“辉能核心技术”、“辉能锂陶瓷电池的优势”,以及“辉能创新的类Qualcomm商业模式”展开。

固态电池本身来说,也分为几个技术主流:薄膜、固态高分子、氧化物、硫化物”,据杨思枏介绍。

作为氧化物体系代表的辉能科技,凭借锂陶瓷电池这以技术,解决了固态电池的安全和性能的核心问题。自2013年起陆续推出3款固态锂电池产品FLCB、PLCB和BLCB,并依次实现商业化量产。辉能科技固态锂电池的优势,杨思枏做了详细阐述(下图):

截至11月底,辉能科技已经在全球拥有100%独家专利,129张专利证书及83个申请中,包括中国、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和韩国等。

在演讲过程中,杨思枏将辉能科技的技术路线与丰田的技术路线进行比较。杨思枏表示辉能领先丰田3-5年,领先其他竞争对手5-10年。

“量产时间表上,我们在今年(2018年)便能达到丰田要在2022年量产450Wh/L电芯的目标,领先对方4年;能量密度方面,辉能在2022-2023年能达到丰田2030年电池芯800Wh/L、电池包600Wh/L的目标,也就是达到所谓一次充电能够跑750公里的续航里程,领先对方8年。”杨思枏讲到。

为什么辉能科技可以领先丰田?杨思枏认为,丰田确实很早就进行了开发,但是由于硫化物技术路线难度相当高,因此丰田一直都在做基本研究,未能花太多时间在产品及生产端,而辉能科技除了进行技术研究之外,也进行了产品及工艺流程、设备上的研究,所以辉能科技比较早地完成了量产。

随着电池技术与生产规模提升,辉能科技跨足对电池容量与电性要求更高的新能源车市场。并预计,固态电池会在2021~2022年装车。其可以实现两个突破,一个是安全性解决,二是续航明显提升达到750公里以上,价格上也将在规模化后实现成本上与锂电池竞争。

据了解,辉能科技自2016年开始发送样品至全球各大车厂,获得车企好评及合作机会。国内新造车势力─电咖汽车曾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国内第一批采用辉能固态电池的企业。”;德国某顶级车企评价:“辉能电池的测试结果及商业化进展都非常振奋人心,我们期望在2019年能够推出采用辉能固态电池的样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杨思枏特别讲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辉能科技将采用类ARM、高通的方式,将专利池技术进行转移或授权,锂电池厂商和车厂都有机会获得授权合作,缩短产业研发固态电池的近程,预计在两三年内能够普及固态电池技术”。

目前,辉能科技技转模式包含:可量产的生产技术;可量产的材料平台;培训被授权方自行生产,非代管模式。

“我们希望能够在完成2020年固态电池的量产时候,在2021年开始跟内地车厂,跟内地电池厂进行技术合作”,杨思枏表示。

另据高工电动车了解,在产能方面,辉能科技2013年已经在***桃园市建设完成G1工厂,是全球首家可以实现固态锂电池卷片生产的产线,另外2018年11月7日已在***桃园市动工典礼,兴建G2工厂,预估2019年底完工2020年投产,规划产能1GWh/年,届时辉能固态电池总产能将达1.5~2GWh。

凭借其领先技术,辉能科技也持续获得资本市场关注。从2012年起,辉能获得了软银中国资本的多轮投资。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薛村禾表示:“近几年我们见证了辉能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分外期待他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革新技术及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引领世界电池产业的革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