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AI是你的完美恋人,你会爱上他吗

人工智能

621人已加入

描述

前不久,一段“女友买口红时男人的心理动态”的视频被刷上微博热搜,视频赤裸裸地为广大女性同胞揭示了男朋友强烈的求生欲和背后的“口是心非“。

在这个“直男审美“被群嘲的时代,无数青年男女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电视不好看?为何非要选择谈恋爱???

但是,如果生活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人。

他学习了全世界的情话只为讲给你一个人听;

他耐心倾听你工作生活中所有困惑与烦恼,并提供可行建议;

他能在你需要陪伴的时候随叫随到,只为让你开心;

他不会用人们习以为常的男性中心主义或刻板印象来评判你;

他能了解你所有喜好,掐准你所有情绪,迎合你所有期待,满足你所有愿望。

那么,你会爱上他么?

那——如果,他是一个机器人,甚至只是一串代码,你还会选择爱他么?

一场全球范围的爱情图灵测试游戏

1

一场大型爱情图灵测试,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

这里有一批近乎完美的AI恋人,而你需要做的是在不断地了解和交流中,揭发AI“爱情骗子”,并与另一个人类达到“心动时刻“。而如果对AI产生了”心动“即为失败。

为了获得真正的Mr.right,这样以感情为赌注游戏,你敢参与吗?

面对几乎完美的AI恋人,你真的有把握胜利么?

所谓图灵测试,即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电传设备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人类不能辨别其机器身份,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

那么,在这场全球范围的爱情图灵测试中,如果存在与AI坠入爱河的人类,我们是否能理解为机器产生了人类的爱情?如果不是,我们又该如何定义人类为之痴狂的“爱情”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类的既有认知和伦理界限在不断被冲击与解构。

“基因编辑”婴儿毫无预兆的诞生,已经为人类敲响科技伦理的警钟。霍金曾表示:机器人的进化速度可能比人类更快,一旦机器人能够达到自我进化的关键阶段,我们无法预测它们的目标将是否还与人类相同。

现实的发展永远比想象要快。

2014年6月8日,世界上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已经诞生,它成功地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

2015年11月,人工智能攻克了深度学习技术,依托大数据、脑科学、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呈现出自主学习、群智开放等新特征。

2016年,AlphaGo通过学习后,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又在互联网上相继击败了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连续60局无一败绩。

2017年10月,增强版AlphaGo Zero 仅通过3天的自我学习便击败了以100:0的战绩击败了旧版AlphaGo……

而当下,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盛邀全球互联网巨头就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对话。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5G网络的接入,一场产业变革也即将到来。

在技术突破与资本裹挟的双重加持下,人工智能正不断取得突飞猛进地发展。面对人工智能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人们是否需要从对科技赋能发展的狂热中稍微抬头,认真审视一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思考一下,霍金预测中的“失控未来”是否很快就会到来。

一个拥有AI的未来

2

对于人工智能,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预判。

在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发表演讲,认为“机器永远不可能控制人类,也不可能战胜人类”。但也有科学家提出,由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改进机制,其智能发展速度将呈现几何式增长,很快人类将迎来超人工智能,而人类任何试图控制它的行为都是可笑的。

而一个只按设定目标行事的超人工智能究竟会做出什么,则不是人类可以判定的了。

恐慌早已开始。

根据算法和程序设计技术先驱者唐纳德·克努特的说法: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

目前,AI写手0.46秒就写出了一篇新闻报道;快递的无人配送车已经走进了街巷;微软小冰推出了第6代,集智能对话、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创造内容提供者于一体,出版了诗集、专辑等,帮微软赚起了版税。

在房价、教育、养老问题后,人们开始焦虑一个如果在早几年提出自己都会觉得滑稽的问题:我究竟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站在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开端向前眺望,没有几人能真的看清未来之路是否通畅。

但除了盲目地乐观或焦虑外,我们似乎还有其他选择。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

许多今天看到不自然、不正常、不健康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会变成一种新常态。科幻小说是帮助我们去预演、去理解、去接受这种新常态的一种方式。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呈现了一场宇宙中两个不同生物文明的生死搏杀,让人们暂时抛去对外星文明的美好想象,去体会“黑暗森林法则”主导下宇宙文明最具可能性的接触方式。

你可以选择不相信,可以说这是幻想,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一切不会发生。

前段时间“宇宙深处神秘电波”的发现,挑起了大家的焦虑: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世界,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科幻小说是一场当下无法验证的预言,但它以想象的方式帮助人们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为我们脆弱的心脏打上一剂药效持久的“强心针”。

那么,面对由人类一手创造的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能否全面取代人类的生产工作?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成为新的文明?人类能否通过人工智能最终战胜自己的生理,从而达到不可摧毁的永生?

这一系列问题目前无法进行科学上的论证,但你可能会在最新的科幻作品《人生算法》中找到一些你想要的答案——

科幻或许是人类即将面对的唯一现实

3

在《人生算法》作者陈楸帆眼中,人工智能于人类来说并不友善,爱情图灵测试游戏便是其中之一。他借算法工程师的口揭穿了残忍的真相:

“在这个游戏里,机器的唯一目的就是赢,为了赢,他可以根据人类情感动力模型,计算出最有可能让你产生心动时刻的语言或者行为,会制造出一种依恋模式然后主动打破它,甚至自动解锁我们称之为‘体验交互’的功能,改变你周围的屋里环境来制造感官上的种种幻觉。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可它真的会爱你吗?”

“感情也是智能的一部分,也许是更为微妙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要构建真的人工智能,就逃不掉对人类情感进行结构化和数据化处理这一关。”

所有参与游戏的人,他们对AI的感情付出,都是为使人工智能更接近人类的训练数据……

所以,究竟是机器更无情,还是人类更残忍呢?

这样的科幻现实主义故事,在《人生算法》中不止一个……

6篇小说,6个概念,6种未来

4

《人生算法》是陈楸帆又一次重要的“科幻现实主义”实验。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超越科幻与现实边界的大胆试验,看到现实与未来的相互交叠。

《人生算法》中收录了6篇科技未来故事。男性代孕、冬眠技术、爱情图灵测试、记忆删除、意识上传、恐惧机器等前沿概念将被一一探讨。

例如,《人生算法》收录的第一篇小说《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提及了“无需人类个体参与便能繁衍后代的方法”,“新的人类,没有父母,完全由算法决定基因组合”。这不得不让人想到现实中引发热议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而《恐惧机器》《美丽新世界的孤儿》则干脆描绘了两个完全被AI定义、建构的新世界。

在《恐惧机器》中,AI机器带着被挑选出的人类来到了另一颗遥远的星球。它“利用这数百年的旅途独自进化了亿亿代”,最终,通过不同的算法,机器制造了不同“部族”的人类,并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留下了最强的“部族”。

在《美丽新世界的孤儿》中,同样构建了一个由被改造过的新人类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被从不露面的“管理者”管理着。直到最后,“管理者”的身份被揭晓——数据中枢。算法。能预知未来的神灵。”

数据的集中是否会导致权力的重新分化与集中?拥有海量数据、掌握极致算法的AI,能否演算出每一种可能与趋势,从而掌握了世界未来的方向?

《人生算法》收录的这些故事,极富寓言意味——将想象与假设推到极致,将AI与算法塑造成一种新的、“神”一样的存在。而最初创造AI的人类,却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将自己改造成了另一种AI?

国内首部AI与人类共同完成并发表的小说

5

《人生算法》中,作者陈楸帆隐藏了一个小小的AI游戏:部分篇章的文字,是由AI程序自动生成的!

他同朋友将自己既往十几部小说作品作为训练数据,以赫胥黎、阿瑟·克拉克、威廉·布吉森、尼尔·斯蒂芬等人的科幻小说作品作为参考语料,自行编写AI写手程序,于是便有了以下对话:

阿古:所以你才是分裂者。

分裂者:除了危险,作为这样的真神,我们都没有。他们在最后的物质和痛苦、自然、最死的时间、文字、变的、金钱与宇宙、看似遥远的世界中移动,重重追逐着人类发现的触|觉,以及即将看清左右的囚笼。

阿古:我怎么……听不懂你说的话……

分裂者:我突然想起这个问题的使命。或许这样还有可能是谜底的记忆,尽管这成为他者时代,让他们做出不同物种的拥抱……用第一次那是全新的基础,所以哪里……我们对这意味着艺术进入点去,整个世界带着人类,意识落在他的杰作。

——《恐惧机器》

在AI通过简单地算法生成的几段对白中,我们可能看到机器粗糙模仿人类思维的痕迹。但在机器能自动生成类似于“我突然想起这个问题的使命”这种承前启后的经典对白时,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陈楸帆笔下创造的AI时代,可能有天终会到来……

潘多拉魔盒,是否能够看到最终的希望?

6

科技的发展无疑将挑战我们旧有的认知,或将探问我们已有的伦理、道德底线——而这正是科幻小说所探讨的。但也不应该忘记,在神话故事中,留在“潘多拉魔盒”的最底部、还来不及被放出的东西是“希望”。

技术与时代在不停变幻,未来有无数种选择与分叉。

正如被用作书名的、《人生算法》这部短篇,即使主人公自认为掌握了相当完善的算法技术,自以为能够重新把握人生的走向,获得自己想要的结局,然而每一次改变,带来的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更大的变化。

变化多端的技术与未来,蕴藏着无数种可能与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无数的可能与机遇。

这让我们对技术带来的变革保持警惕的同时,也保留着憧憬与希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