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mart监控和数据保护的11个误区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自我监控,分析,报告技术(SMART)在保护工业级固态驱动器和保护数据方面具有优势,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1.标准SMART足够好。

典型的SMART(自我监控,分析和报告技术)实施无法充分了解固态硬盘的使用情况,数据模式,甚至是报废时的数据保留情况。而且它们很少以图形形式提供易于解释的数据。这些缺点在工业物联网(IIoT)存储中尤其明显,因为IIoT SSD通常部署在远程,难以访问的位置。这都是嵌入式SSD用于远程监控和分析支持的极端环境的要求。

2. Smartmontools和CrystalDiskInfo等标准SMART实用程序可以充分管理SSD。

虽然这些实用程序可能适用于临时用户,但大多数此类实用程序仅提取属性数据并且不能充分地解析或解释数据。换句话说,它们不一定能提供可立即使用的数据。一个好的SMART实用程序应该监控的不仅仅是标准的SMART属性,而是将它们提供给高级算法,这些算法可以提供有关SSD健康和性能的更多详细信息。然后,它应以易于查看的格式显示数据,以便用户做出明智的决策。

3. USB,SD卡甚至eMMC等接口和协议不支持SMART功能。

大多数现成的监控工具仅支持基于ATA(SATA,PATA)的嵌入式存储设备,具有本机SMART支持。更高级的监控工具(如vtView SSD实用程序软件)可以捕获和转换来自其他协议和接口(如SCSI和USB)的SSD数据,并转换为可以像本机SMART属性一样报告和查看的标准ATA数据。

固态驱动器

收集,分析SMART数据,然后通过vtView以图形方式报告。

4.由于SMART结构没有标准,因此每个SSD都是独一无二的。

上述相同的监控工具提供了灵活性,可以适应其他SMART结构,对不同的工业SSD制造商的解决方案进行并排比较。该比较可以提供一个用于比较给定应用或环境中SSD的最准确和可靠的方法。

5.典型的安全擦除机制耗时太长,并且在大多数应用中消耗太多功率。

加密擦除功能可能提供最快和最低功耗的方法,使SSD无法使用。虽然技术上没有“擦除”SSD,但加密擦除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因为它可以在几毫秒内破坏AES密码密钥,并且只需要完全安全擦除所需功率的一小部分,从而使SSD无法使用。在加密擦除之后也可以实现完全安全擦除,并且甚至持续超过功率损耗。因此,如果在安全擦除期间停止供电,则一旦电源恢复,擦除将立即恢复。

6.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的充分安全措施。

加密仅保护静态数据,但不能防止未经授权访问SSD。AES-256等认证实施是高级加密标准密码中最强大的,是实现数据安全的重要一步。但是,它应该通过身份验证方案来补充,例如简单的ATA密码保护机制或更高级的可信计算组预启动身份验证。这两种安全措施都可以与加密擦除(密码密钥的即时销毁)以及符合ATA标准的安全擦除命令相结合,以擦除SSD中的数据。

7.数据加密和安全擦除基本相同,并提供类似的安全级别。

如果不存在相应的加密密钥,则加密使数据难以辨认,但数据仍驻留在设备内。另一方面,安全擦除机制实际上进行擦除/写入/擦除例程以擦除来自媒体的数据。此外,安全擦除可以遵循加密擦除例程来提供额外的安全级别。

8.数据加密是通用的,各种“口味”具有基本相同的效果。

有加密,也有解密。低级加密有一个基本目的:让糟糕的演员访问存储在SSD上的数据变得困难,尽管绝不是不可能的。然而,使用AES-256的SSD被视为美国政府事实上的安全标准,它确保静态数据几乎不可能被破坏。AES-256的256位密钥大小是所有Virtium SSD的一个选项,可提供惊人的1.1×10的77次方个可能组合。

9.安全擦除仅与军事和其他高度敏感的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相关。

虽然安全擦除确实最适合此类应用,但它不仅仅用于安全性。作为一种刷新,它还可用于在重新使用驱动器之前将SSD返回到空的“干净”状态,例如用于备份存储。

10.使用高耐久性NAND闪存是确保SSD寿命的唯一方法。

选择NAND可以说是确保更长SSD耐用性的最简单也是最明智的方法。然而,SSD的固件与集成的智能数据管理软件功能相结合,当然即使是那些已经使用特殊的高耐久性NAND闪存,也可以显著提高驱动器的耐用性。

11. SSD容易因电源故障而丢失数据。

技术已经存在 - 实际上,它通常直接内置于SSD中 - 可以自动防止因电源故障而导致的数据丢失,从而危及SSD的完整性。vtGuard等技术增加了电源故障保护电路以及软件冗余,可防止数据丢失,并在发生意外丢失或电网严重“下垂”的情况下“陷入僵局”,如电网“褐色 - “这些电源故障事件也可以通过vtView SSD监控软件进行监控和访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