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提取特征和实现正确匹配 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

触控感测

200人已加入

描述

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指纹识别技术涉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数学形态学、小波分析等众多学科。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由于每次捺印的方位不完全一样,着力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形,又存在大量模糊指纹,如何正确提取特征和实现正确匹配,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

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指纹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任意两个不同手指的指纹纹脊不同,二是指纹纹脊的样式终生不变。这两个特征是通过指纹来识别个人身份的前提。指纹识别技术最早应用在刑侦领域,通过对证物上所沾指纹与嫌疑犯指纹进行对比,即可确定其身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指纹识别技术当年有两个技术方向,一是光学指纹识别,另一个是半导体指纹识别。光学指纹识别就是我们在打卡机上见到的那种,一个小格子,里面透出一束或红或绿或蓝的光。这种方案成本很低,因此在早期得到了大量使用,不过由于一些难以解决的硬伤,始终无法应用在手机等个人设备上。

而半导体指纹识别看起来则要靠谱得多。首先是安全性,虽然都是通过对比指纹图像来识别,但半导体指纹识别能保留更多的细节,对不同状态下的手指适应性更强,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分辨安在上面的指纹是不是属于活人。另外由于要发光和扫描,光学指纹识别的耗电量也更大,这对于智能手机这种惜电如金的设备是一个致命打击。半导体指纹识别的使用寿命也更长,可以承受100万次以上的使用刮擦。

世界上第一部采用指纹识别技术的手机诞生于1998年,此后的20多年里,搭载指纹识别模块的手机何止上百个,不过真正让人们记住指纹识别的还是 iPhone 5s 上的 TouchID,没有别的原因,唯有好用而已。

而半导体指纹识别看起来则要靠谱得多。首先是安全性,虽然都是通过对比指纹图像来识别,但半导体指纹识别能保留更多的细节,对不同状态下的手指适应性更强,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分辨安在上面的指纹是不是属于活人。另外由于要发光和扫描,光学指纹识别的耗电量也更大,这对于智能手机这种惜电如金的设备是一个致命打击。半导体指纹识别的使用寿命也更长,可以承受100万次以上的使用刮擦。

世界上第一部采用指纹识别技术的手机诞生于1998年,此后的20多年里,搭载指纹识别模块的手机何止上百个,不过真正让人们记住指纹识别的还是 iPhone 5s 上的 TouchID,没有别的原因,唯有好用而已。

不过打破 Touch ID 在正面按压式指纹识别上垄断的,是一家中国本土厂商——Goodix,魅族 MX4 Pro 也因此成为了第一台使用正面按压式指纹识别的安卓手机。虽然目前关于指纹识别模块的最佳位置是哪里仍有争论,但正面按压式指纹识别开始逐渐成为主流,即使在几百元的入门级安卓机上,也能见到这种技术。

现在,指纹识别的普及开始不仅限于手机。

在网上搜索智能门锁可以发现,基本上每款产品都带有指纹识别开锁功能,其中很多都采用了和手机上类似的指纹识别模块。

据报道,纽约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他们的最新发现,使用某种和人类指纹相同特征的电子假指纹,有机会骗过指纹识别系统。如果能制造出一副每根手指上都带有一种叫做 MasterPrint 的技术的手套,就能在 iPhone 允许的出错范围内解锁 40%-50% 的 iPhone。

指纹识别系统的两个核心,一个是传感器,另外一个是指纹算法,两者搭配才能实现系统的最佳状态。评价指纹解锁安全级别主要有两个指标:拒真率(False Reject Rate, FRR)和认假率(False Accept Rate, FAR)。据真率是指在使用正确真指纹时识别出错的概率;认假率则是指使用假指纹进行认证时可能通过的几率。苹果称,iPhone 的拒真率为1/50000,这意味着受到攻击50000次,只允许出错1次 ,这也是行业公认的安全级别,而行业公认的拒真率一般是2%。一般来说这两个指标是相对的,拒真率越低,用正确指纹开锁失败的几率就越大;认假率越低,使用假指纹就越难开锁。

指纹算法输入的前端是图像,图像分辨率越清晰,识别准确率就越高,安全性也越强,手机上指纹识别的图像大小有很多都是8mm*8mm及以下,而在其他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设备上,分辨率一般在192*160像素以上,也就是10mm*10mm级别。

门锁关乎整个家庭的安全,因此其搭载的指纹识别模块安全性也会更高一些,不过这种基于二维图像的识别总归有其技术上的天花板,而人们对安全的要求是没有上限的,所以以后,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的更多的生物识别新技术,都有可能会加入到智能门锁当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