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sandMarkets发布了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最新报告

描述

前不久,MarketsandMarkets发布了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最新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308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这个市场将达到71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4%。该报告甫一发布,便作为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的“利好”,被广泛引用和传播。

智慧城市

图1,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图片来源:MarketsandMarkets)

如果我们去探究智慧城市概念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年IBM发布题为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主题报告,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的概念,畅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城市生活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这一概念的提出,就像是在池中投入一块石头,顿时激起了一片涟漪;而在接下来的这些年,这涟漪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强化为更大的波浪,进而成为一股高科技发展的潮流。

今天,当我们回头审视这些年智慧城市发展的历程,会发现人们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而主导这一变化的核心因素,就是我们所处的技术环境的变迁。

试想在IBM刚刚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时候,云计算刚刚开始萌芽,物联网才作为一个新名词走进大家的视野,而人工智能(AI)甚至还没有跳出实验室的案头。时至今日,这三者已经成为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石,并改变着人们对于未来城市形态和功能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看人工智能,它的兴起不过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却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争相牵手的香饽饽,智慧城市当然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就是让机器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无需遵从特定的程序便可基于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当遍布城市中的设备具备了这样的“智能”,所谓智慧城市也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头戏安防监控为例,人工智能可以让监控摄像头,在简单的记录和存储数据基础上,加上识别、分析甚至是预测的功能,这时摄像头就从看得见、看得清,变成了“看得懂”。比如深圳警方就曾在监测行人闯红灯行为时,通过人脸识别准确关联出涉事行人的身份信息,今后类似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再来看云计算,可以说它是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一路成长起来的。由于能够将分散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灵活的配置,成本效益优势明显,现如今云计算已经成为了人们在架构IT系统时的不二之选。任何一个智慧城市项目的背后,都会有强健的云计算平台作为支撑。

不过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云计算也走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集中式计算,会面临着网络传输带宽、实时性、安全性、能耗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一种“集中式的云计算+分布式的边缘计算”的新的计算拓扑架构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嵌入式人工智能(推理功能)将在网络边缘端设备中落地,令大量的边缘设备变得“智能”。这会让“智能无处不在”的体验,在智慧城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们来看看物联网。在云端和网络边缘设备之间建立高效、可靠的无线连接,确保数据传输和交互,是物联网的首要功能。在智慧城市发展之初,可供人们选择的无线连接技术并不多,而且很多技术从严格意义上仍然是局域网技术,想要覆盖一个城市尺度上的区域,显然会力不从心。

近几年,低功耗无线广域网(LPWAN)技术的出现,让几公里或更远距离的无线连接成为可能。而且即将到来的5G,更是有望为智慧城市带来多样化的无线连接支持,无论是更大数据带宽的诉求(eMBB),还是高可靠、高实时性场景(URLLC),抑或是海量低速连接(mMTC),都可以由5G“一网打尽”。所以,5G时代智慧城市的风貌,应该更为精彩。

图2,安富利提供的NB-IoT Gen2 入门套件,帮助设计人员利用NB-IoT网络轻松开发连接物联网设备的高速数据网络

不过,不论技术演变如何影响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想象和认知,这些年来大家对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的一些基本判断并没有改变。

首先,城市的智能化将是我们共同的“痛点”,而且会越来越“痛”。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城市化的历史。有数据显示,到2030 年全球将有51亿人居住在城市中,中等以上的城市人口占比将会达到全球总人口的55%。而城市在为人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利益的同时,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却在不断蚕食“城里人”的获得感。通过科技让城市变得有“智慧”,让城市管理更为精准和高效,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终极方案。

其次,智慧城市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放缓的今天,智慧城市无疑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投资新题材,因此智慧城市已经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列入发展战略规划。IDC预测,到2022年全球智慧城市的投资将达到1580亿美元。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尤为火热,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批准了290多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有预测称到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超过6500亿元。

所以,当我们回眸过去十年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变的是市场基础和不断变化更迭中的技术环境,共同构建起智慧城市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智慧城市未来的十年应该更加令人期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