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将成为汽车产业四大核心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CASE将成为汽车产业四大核心,「CASE」四个字分别代表联网(Connected)、自驾(Autonomous)、服务与共享(Services & Shared)、电动(Electric),并且构成智能汽车主要的DNA。

事实上,CASE概念最先是由戴姆勒(Daimler)所提出,现变成各大车厂发展的共同目标,不仅带动汽车产业朝向高科技化发展,并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商业营运模式。以下将从CASE四大构面,分别探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影响。


ADAS功能已超过20款 自动驾驶技术最高可对应Level 5等级

汽车导入自动驾驶功能,除让汽车具科技感外,其目的主要提升驾驶安全、减少人为疏忽而造成的意外发生,因此其配备与传统车辆明显不同,其中传感器、具人工智能的车用电脑等在自驾车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所谓自驾车,依美国工程师协会定义分成Level 0~5等级,而新创业者及传统车厂于自驾车发展路线则有所不同。新创车厂欲一步到位作到Level 4(含)以上等级,如Waymo即是,其车内看不到有方向盘设置。
 智能汽车
传统车厂则是采加法概念发展自驾车,也就是将主动式安全功能往上增加,从Level 1开始一层一层做到Level 5等级,此与传统车厂为维持营收稳定有关,毕竟现阶段仅少数道路开放Level 3(含)以上的自驾车上路,而现今市面上销售具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功能车款,亦多属Level 1~2等级。

目前已开发的ADAS功能,已超过20种,包括常见的BSD、ACC、LDW等,装设位置分布在汽车的前、后、两侧等,此亦表示传感器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若是高度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数量会多达30颗以上。
传感器主要功能在于侦测物体及距离。以辨识物件为例,结合深度学习技术,从过去辨识5大物件,现达近20种类别,让车辆能作出更精准的行车决策;传感器本身规格也不断提升,以测距为主的毫米波雷达为例,若导入多发多收阵列式天线,亦能大略描绘出物体的轮廓,功能将与光达相当,且价格较光达更具竞争力。

当汽车配备比人眼更好侦测能力的传感器,亦需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作运算,其功能像人类般具分析、判断、决策能力。目前训练自驾车的方式主要采用模拟器,此与教导飞行员如何开飞机的原理类似;模拟平台可生成上亿个场景,除一般常见的驾驶环境外,尚包括下雪、交通事故、沙漠等挑战的情境。当汽车在模拟情境训练完成后,才会进行实际道路测试。

NVIDIA是自驾车用AI计算机发展较为领先业者,目前合作伙伴达370家以上,该公司车用电脑最高可对应Level 5等级,不仅运算效能高,且突破先前自驾车较难行驶在弯道、斜坡、或施工导致道路缩减等困难路段。


汽车电动化发展、造车变得更容易,功率元件需求增加

一般认为电动车发展与各国政府所推行的节能减碳政策有关,从产业面的角度来看,汽车迈向电动化发展,对整体汽车产业生态系将带来不少变化。近期中国大陆、各国新创车厂发展电动车的速度较燃油车快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一是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二是电动车零组件总数较燃油车少40%。

过去燃油车所谓的「心脏」-也就是引擎,技术掌握在欧、日、美大厂手中,使得其他地区汽车工业发展进程较为缓慢;相对地,电动车主要由电池、马达、逆变器等所组成,而该类供应商众多,且构造不若引擎复杂,因此电动车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智能汽车
若从电动车的零组件数来看,较燃油车减少约4成,也就是说电动车组装上更为容易,甚至懂电机的人,亦可自行组成简易型的电动车,此意味着更多业者将分食此块市场。

即使是传统车厂,亦积极扩增电动车产线,并提高未来电动车销售量目标,原因是若坚守燃油车市场,未来营收将呈现缩减;另,ADAS车款、甚至未来自驾车款所搭载的汽车电子零组件数量增加,以电直接驱动的效率,会高于以燃油转换成电、再去驱动电子零组件的效率。

从上游零组件观点来看,电动车顾名思义是以电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所使用到的电力电子元件增加,因此将带动功率半导体需求成长。

根据DIGITIMES Research统计,一台48V车款或轻度混合动力车当中,半导体总成本为430美元,其中,功率离散元件成本为75美元、占比17%;而一台纯电动车当中,半导体总成本增至1,474美元,其中,功率离散元件成本达455美元、占比高达31%。

电动车用功率离散元件包括MOSFET、IGBT,MOSFET仍适用于油电混合车、以及高速的开关切换频率,IGBT则适用于更高功率的应用场景,且在电动车导入量较高。因此,大厂英飞凌及中国大陆半导体业者扩增产能,将产品线转往高获利及高阶的IGBT及MOSFET生产。

若观察终端市场,目前全球电动车普及率尚不到5%,主因是续航力及充电的问题。为避免车主开车开到一半无电可用的情形,目前国际大厂开发的新一代车款中电池容量达60kWh以上,续航力为500公里以上、几乎接近油车表现。

为能让车主减少充电时间,业者开始推出功率达350kW的充电桩,换句话说,所需充电时间仅约15分钟(视电池容量大小而定),预计大量推出的时程将落在2020年,此做法将有效提升消费者换购电动车意愿。


未来智慧车信息传输量大,车联网需具备低迟延、高传输速率

当一台车自主操控能力愈高时,尤其是Level 3(含)以上自驾车,愈需仰赖车联网技术及设备。所谓车联网,包含车外及车内联网两大部分,前者为大家所熟知的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后者为LIN、CAN、乙太网络等车内联网技术。

一般而言,Level 2等级的自动驾驶车款,仍属于ADAS功能车款,也就是多数时间由驾驶人操控,当开启主动式安全系统,多由传感器侦测并取得路况信息,再经由车用电脑运算后决定后续动作(例如警示驾驶人、煞车、持续前进等),此时尚无需使用V2X车外联网技术取得周遭信息;然若自动驾驶功能达Level 3(含)以上等级,汽车多由系统来操控,此时V2X车联网角色愈加重要,且可支援传感器不足之处。

2018年3月Uber自驾车发生撞人事故后,凸显V2X车联网重要性。原因是车用传感器如同人眼一般,假设人眼没看到物体过来(例如环境太暗、或不在侦测范围等),车子后续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反应动作(如煞车);再者,现阶段传感器另一问题是侦测距离最长多为200公尺。

相对的,V2X车联网能预先知道距离车子300公尺以外处将有人或物体过来,让自车有更多时间作准备。换句话说,无人驾驶能够成立的前提,是自驾车藉由网络提供道路环境各项详细的讯息。

V2X车联网是以行车安全为目的而设计,其要求条件包括低延迟、传输距离远、连结设备多、实时传输大量数据等,能符合上述特性者为5G车联网技术,其主导的芯片业者有高通、英特尔(Intel)、华为等。

车外联网技术发展同时,车内联网技术亦需同步提升。过去车内联网多采用LIN、CAN等技术,然缺点是传输速率最高分别仅20K、1Mbps,不符合现在汽车大量信息传输需求,因此,具1Gbps等级传输速率的乙太网络在汽车领域渐崭露头角。

如今汽车朝智能化发展,其功能亦愈趋复杂,应用面包括ADAS、影音娱乐系统、网络诊断系统等。光是ADAS所连结的传感器为例,相机模块画素数愈来愈高、及光达扫描的点云数据愈多等,甚至单台车所装设的传感器数量增加,使得数据传输量变多,此时除需高速运算能力的车用电脑外,乙太网络将成为车内联网重要的传输技术,亦有机会扮演车内联网骨干的角色。


车厂营运模式由过去销售汽车 转向移动与共享服务

智慧车发展将融合自驾、电动、联网三大要素,也因汽车功能及设计愈加复杂,成本亦随之提升,因此将改变未来汽车产业的营运模式。传统车厂如丰田汽车及通用汽车表示,未来营收非主要来自卖一台车赚一台车的钱,其将转型为移动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的公司。

由此可知,不仅是出行服务公司如Uber、滴滴、Lyft想发展无人出租车队(此为移动服务一环),传统的车厂也在思考未来的营运方式。以丰田汽车为例,其提出e-Palette于未来所提供的移动服务,除可载人外,亦可载货并销售物品,并强调未来还有更多的服务型态正在发想中;该公司会以「Palette」为其未来交通工具命名,原因是Palette英文原意为调色盘,而调色盘有创造各种可能性的意涵在里面。

举例来说,当车辆的规格不同,或者结合的产业类别不同,所提供的服务则有所差异。丰田汽车提出的案例有以下:当上班尖峰时段以载人为主,离峰时段则变成物流车;或者是消费者从在线购物后再由e-Palette送货到家、并以手机解锁取货,以及小农可卖自己栽种的少量农产品并由e-Palette快递送货。

若是以载人为主的移动服务交通工具,大多数车厂偏向设计成8人座的空间大小,而非传统私家车形式,原因是乘座空间变大,并配置影音娱乐及互动设备,让乘客有舒适的使用空间。

因自驾车共享及共乘服务,并无驾驶员管理车辆内部情形,故需导入乘员监视系统以维持车内秩序与安全等,例如可随时观察目前有多少乘员在车上、可识别乘员的身分、乘员东西遗落在车上可立即提醒、甚至乘员发生不良的行为,可拒絶其搭车。

若是以载货为主的运输服务工具,典型案例为自驾卡车,多采列队行驶方式,也就是仅第1台车配有专业的驾驶员,跟随其后的车辆采自驾跟车方式前进,其优势为可节省人力成本,且因前车仍有人员操控,此导入商用化进程将较快。

一台智慧造价昂贵,约新台币500万~1,000万元以上,业者除在软硬件更加精进外,同时需思考未来获利的商业模式;未来汽车产业结合CASE四大要素下,业者将创造更多移动服务类型,而人类生活将更仰赖智慧车所带来便利。

来源:DIGITIMES Research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