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能有顶刊?科研领域待了十多年之后的一些小经验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演绎inSite 是鸿绎智库近期推出的一档青年科学家剧场式演讲栏目,内容聚焦“硬核”科学的现实应用价值,追寻从“科学”到“科技”再到“产业”的实现过程。从发起至今,已邀请到数十位青年科学家就各热门议题展开讨论,节目在多个视频平台收获了数百万点击。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定期分享科学家们在演绎inSite上的演讲,一起为新知发声,打造未来洞见者。

鸿绎智库是 DeepTech 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携手共同发起成立新兴科技智库平台,定位于连接科研能力与产业能量,致力于打开科技人才和产业资源的通路,建构数据科学驱动的科研服务平台。鸿绎智库是一个开放平台,面向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家、企业、机构投资人,提供从科学到科技,从科技到产业的完整价值传递服务。

博士论文造假、教授学术不端……一个个热点新闻背后,不禁让人对高校人才评价体制产生疑问。

去年 10 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也掀起了各界对于破四唯的大讨论。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破四唯”,“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发展”也被写入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演绎inSite”第二期节目中,前 Science 杂志亚洲业务创始人吴若蕾就“不唯论文,科研人员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做了精彩演讲。

大家好,非常荣幸接受演绎inSite 的邀请来到这个讲台,今天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我在科研领域待了十多年之后的一些小经验。

如何真正做到“为人才松绑”?

大概两个月前,科研圈就开始流传着一个非常好玩儿的话题。

Donna Strickland,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饱受争议的点在于,作为一名所有已发表论文仍停留在个位数的副教授,其中令她一举摘得诺奖的文章竟然还是发表在了一个“影响因子”仅有 1 分的杂志上,要知道这种状况在科研圈里是极其罕见的。

此消息一出,许多科研工作者们都兴奋异常。似乎觉得有了这个先河之后,大家都可以彻底解放了,不用拼命地去发各种顶级期刊,也不用要死要活的做科研项目,但事实证明,大家还是想得太过简单。

要知道我国提取消高考、取消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截至目前,高考依旧尚未取消,素质教育也一直没有全面开展。倘若真正取消高考,我们将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全国近千万的广大考生呢?在座的各位可能也无法像今天这样坐在这里了。

国家最近开展了一个活动,叫做“破除四唯”,旨在要建立一个比只看论文更加综合、全面的评价机制,让科研人才不再埋没于制度。

第一,不唯论文, 将论文取消,不让论文作为人才衡量的唯一标准;第二,不唯职称,并不是最高职称的人才能有资格拥有最多的荣誉;第三,不唯学历,破除学历的硬性考核指标;第四,不唯奖项,破除奖项所带来的各种光环。

但是,破除了这“四唯”之后,科研圈的朋友们就能欢呼雀跃了吗?如今大家都喜欢往海外刊物上去投稿,所以首先要破除的是外刊论文至上的观点;而外刊论文中又有很多类同 CNS 这样的顶级刊物,所以不唯 CNS 这类的顶刊论文,其实也就是更深一步的“不唯论文论”。

论文

“不唯论文”的前提是说我们能够写好论文,但是我们真的会写论文吗?如果“不唯外刊论文”,那么我们自己的国家期刊准备好了吗?如果“不唯影响因子”的话,是否有其他的指标能够评判新期刊的出现?

学术不端、论文造假到底有何严重错误?

最近五年我们国家在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撤稿量一共达到了 1437 篇。这个庞大的数据不禁令人噤若寒蝉:我们到底会不会写论文?我们能不能发表好论文?

论文

大家可以看到左右这两张图。左边这张图是从 1927 年开始算起的,1927 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篇出自耶鲁大学的科研撤稿文章。从那时起,全球的学术文章总撤稿量就在逐年增长,到 2010 年和 2011 年的时候达到顶峰。

而右边这张图是 1995 年开始统计的,我国在 1995 年才出现了国际期刊的第一篇撤稿文章,这篇非常有趣的撤稿文章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也就是说,中国矿业大学在撤稿方面做到了与耶鲁大学的同步第一。另外,大家也可以看到右图的两个峰值,在 2010 年与 2011 年,中国的单年度撤稿文章数量都达到了 2000+ 篇,这一下子又为整个世界的撤稿文章总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撤稿往往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一个是因文章内容有误而造成的自然撤稿;另一个就是由于学术不端行为而造成的非自然撤稿。

学术不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数据造假、图像造假或是文本抄袭。但无论是自然撤稿还是非自然撤稿,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同时代其他领域竞争者的很多不公平现象。

从今年起,国家开始对学术不端、论文造假行为做出了非常严格的管制——所有的自然科学论文造假归中国科技部管;所有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造假归社科院管;而且现在建立的机制是终身追究、全覆盖核查。

也就是说要重新开始追究,以前的文章无论往前溯源多少年,都要进行全覆盖核查。这意味着在论文造假和撤稿行为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非常领先的位置。

突破科技期刊“瓶颈期”,还要等多久?

中国科技期刊有多弱?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一说的。如图,大家可以看到这两组对比数字:5052,是目前中国现有所有科技期刊的数量总和;另外一个数字,42000,这是世界上所有的科技期刊总和;中间的 7.9%,是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期刊中的占比。

如果大家光看这 3 个数字,可能觉得咱们国家拥有 7.9% 的世界科技期刊还是挺不错的;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我没有好意思写在上面的数字,20%,这是美国占有的世界科技期刊数量;世界上五分之一的科技期刊是在美国手中,所以它的科技期刊、展示平台等要远比咱们大得多。

国家在《中国科技期刊蓝皮书》上提出的科技期刊发展的五大瓶颈:技术、人才、市场、资本、管理。也就是说,在科技期刊上,我们的技术、人才、市场运营、资本投入,甚至管理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所以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当我们平台不如国外的时候,我们的科研人员想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是多么困难。

美国的科睿唯安公司,也就是“影响因子”的拥有者,它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如图。大家可以看到上图左侧的 46,这是什么意思?我国科技期刊中,SCI等各学科领域处于 Q1 区,也就是最顶级的期刊分类,这个分类中我们一共有 46 本。所以,全球 Q1 区里中国科技期刊的总量是 2.1 %,也就是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 2.1% 的顶级学术期刊。

右侧数字显示 1050,意为美国顶级科技期刊的数量是 1050 本,占到全球顶级学术期刊的近一半比例,它们所拥有的顶级学术平台比咱们要高出 20 多倍。美国为全球贡献了近 49% 的顶级学术期刊,目前咱们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

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想发展,不光要有运动员,我们还要有裁判员,还要有自己的运动场,自己的舞台,这一下子又差得很远。

还有声音说,国内也有顶级的学术期刊(以下使用“影响因子”进行评分判定):《分子植物学》 9 分、《细胞研究》 15 分、《光》13 分、还有正在创刊的《研究》和《植物表型组学》,这两本杂志的分数都会很高。

但大家仔细想一下,这些可以说是我们纯粹的中国大陆科技期刊吗?答案是否定的。所有我们引以为傲的“高分”期刊,事实上都是国际出版集团旗下的刊物。

比如刚刚提到的《分子植物学》,这本刊物事实上是爱思唯尔集团旗下《细胞》的子刊;《细胞研究》则是《自然》杂志下面的一个合作刊物,《光》也同样;而 Nature 又是隶属于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的;《研究》和《植物表型组学》,这二者都是 Science 杂志旗下的合作刊物,诸如此类。

这些刊物虽然是中国来出钱、出人、出力、出研究、然后来进行发表,但是它们的整个出版方式,都是借船出海,全部都是利用国外出版集团来完成出版和发行,所以整个版权、研究、初始数据,事实上依旧不在我国的研究人员手中。

“影响因子”是否将被取代?

最后一个说到的是“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评判了很多期刊,科学家们发表文章之后,所说的发表过多少高分文章都是指“影响因子”。如果我们破除了“影响因子”这项评判准则,那么还能用什么来评价期刊和文章呢?

有人提出可以用 Google Scholar Metric(谷歌学术指标)来进行评价。

谷歌学术指标的整个评价体系是从2004年开始收集成立的,它基于的指数是H5因子,这意味着它会评判过去五年整个文章和期刊的发展水平,所以它的评价测算会比“影响因子”只评价两年要稍微全面一些。

还有人提出,目前有一个更新的学术指标群叫 CiteScore,它是爱思唯尔旗下的一个学术指标群,爱思唯尔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信息数据出版商之一,这个 CiteScore 它评价的是多条件平衡型评价,也就是说它不止可以评判论文,它还可以评判期刊出版的新闻以及其他栏目。它会有一个更加综合的评价体系,不需要等待一年的时间再出新的影响因子,它可以及时地出最新的实时 CiteScore。

以上,请大家思考,如此做到真正破除论文了吗?答案是不可能的。

所有上面提到的学术指标,它的评价还是基于论文发表,在此基础之上,然后来进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论文并不能被完全破除掉,论文只是能够不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存在于今后的科研生活之中。我国的科研投入这些年是非常强的,之所以能发表这么多论文与我们能够有强大且增长极快的科研投入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研投入强度大比拼,谁最舍得砸钱?

大家在说经济指标的时候,总是谈到一些非常巨大的数字。1.76 万亿元,这是我国 2017 年科研方面的总投入,2.13% 的 GDP 指标,较 2016 年增加了 12% 以上,这个强度目前已经达到了国际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017 年全球科研投入图

比如美国,它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占到总投入的 20%;但我国目前只能做到投入 5.5% 左右,其他大量输出还是在应用型研究以及其它成效较快的研究之上。

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在基础科研的投入比例上有进一步地增加,相信很多在座或是未来的听众,大家都将有更好的条件来获得基础经费支持,科研发展的脚步也会由此与日俱增。

总结一下,“不唯论文”并不等于完全不发表论文,相反,它意味着更加艰巨的考验。

暗夜更深,即是黎明到来

学术性、荣誉性,这是目前我们新建立起来评价科研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联合提出的。用这两个指标来评价科研工作者,比只用论文、学历、职称、奖项来评价要更加综合和全面。

什么叫学术性?什么叫荣誉性?

第一,拥有过标志性科研成功的经历,需探究它的影响力大小及发展前景,以及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质量验核。第二,有过海外留学、科研教育经验的相关人士,全部需要经过国家核实与调查,而不是仅凭一人之言就可以回国诸多荣誉加身;第三,曾经顶着大机构、大单位、或各大教育背景的光环来获得很多科研评价方面的优势,以后这种现象将不复存在。所有工作过、或教育经历都不能被视为等同个人真实的学术水平。

有了这三条之后,学术性与荣誉性就更加容易落实,而且也能够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公平地评价每一个科研工作者。

最后想和大家总结一下:很多人看似在科研领域做了很多年,觉得黑暗还是这么深,还是看不到出头的时候,觉得做科研真的好苦、好难。但我始终坚信,暗夜更深,即是黎明到来。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有希望、有责任成为全新评价机制诞生的奠基人。谢谢大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