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颠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个性错题本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19年2月28日,合肥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合肥一中”)一间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内,十几台监控屏幕提示着高三年级学生的周考已经开始。在屏幕后方等待的是四位科大讯飞的驻点人员。考试结束后,他们将迎来新一轮的工作——2000多张学生答题卡将被他们扫描回传,输入至电脑中。

连接在电脑另一端的中枢系统——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科大讯飞11层办公区内,伏案工作的教研人员将一道道回传来的信息记录,打包上传至“机器”。

在科大讯飞工作人员眼中,这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一步。

很快,这次周考的答题情况将在“机器”中被分类记录——“机器”根据合肥一中学每位学生历次的考试成绩和学习轨迹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具体考生在哪个知识点掌握并不牢固,形成本次考试的成长记录,并推送三道同类型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帮助学生强化练习。如果这个班是54个人,对应的将是54本不同的复习题,隐藏在这一过程中的是智能化推送。

“讯飞的纸质革命”——科大讯飞合肥区域城市运营经理章潇喜欢用这句话形容这本活页手册。在他看来,讯飞选择用纸张作为切入教育场景的重要工具,实现学校与老师的对接,这个路子是对的。

那些发给学生的活页纸张成为科大讯飞在教育领域搭建人工智能的核心载体。它们是后端算法的最初数据,在经过一系列分析之后再次以纸质形式反馈给学生。这其中需要大量类似章潇这样的驻点人员。

在章潇看来,一系列看起来酷炫的电子化产品,需要依托于平板和机房等设备终端,在学生和老师中认可度并不高。“因为高考是纸质的,平时的试卷、作业也是纸质的,不论从便携性还是习惯上都不如纸质方便、易携带,加上政策层对保护青少年视力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电子产品的入校收紧审查,用纸质的方式在使用和推广中,反而更易受到在校师生的欢迎。”

章潇并不认同纸质形态推出的产品形态就不是智能大数据的说法。变化的只是产品形式,实际上它是基于“机器”学习、对数据的分析和精准推送等AI技术。

具体到教育领域,章潇这样的人就是串起学校与企业巨大关系网中的一名联络员。作为常年奔走于一线的销售运营人员,他有着和学校、老师间最紧密的联系,清楚那一端有着怎样的诉求,知道以哪种方式的产品形态足以打动这些高度行政化的学校。

切入场景

科大讯飞AI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苏喻和他的团队是在2016年开始着手对这一个性化学习手册进行核心技术研究,而与之相关的技术积累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起初,就是接到章潇这样的市场人员反馈称老师和学生对个性化产品有诉求:“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周考完毕后,会将错题采用剪切的方式贴在自己的本子上进行复习,但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相似题巩固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利用题海战术,不停做练习;另一方面,老师也有这方面需求,周考的题目,卷子布置下去,让学生去做,讲完试题订正后也不能保证学生全部吸收,更无从判断该知识点是否为学生所掌握。”

将产品与学校周考结合起来,实现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在这一时刻被确定下来。苏喻说:“想到这点,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怎么把这款产品和教育中的主流产品融合起来,而不是让个性化产品完全与课堂完全脱离”。

然而,这背后面临着从试题收集、整理、内容标签匹配到精准推送等一系列难题。

人工智能在错题类推送中往往会面对两个技术上的痛点,错题中知识点的准确判断和保证推送相似题中与原错题的关联度——在一道题中,往往涵盖多个知识点,如何判断具体哪个知识点是学生本道错题的真正原因,并确定最后推送的错题与学生薄弱知识点完全吻合,是保证人工智能精确化中的关键一环。

苏喻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教会“机器”从题目本身去理解。“比如这道题有5个知识点,传统的教育是由教研老师手动标注知识点,其实在工作中,“机器”会不断把老师对一道题目的理解给学习下来,并最终实现“机器”完全替代人工对题目知识点标注的全过程。”

第二个层面,教会“机器”识别不同的学生。科大讯飞旗下专门负责“人工智能+大数据”教与学平台——智学网是从2012年就开始收集大量辅导书籍、试卷,掌握着海量学生在校期间的答题记录,在这样的前提下,“机器”不仅会对题目进行理解,也会对用户进行画像、建模,在苏喻等技术人员眼里,“机器”完全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精准判断,究竟是哪个点比较薄弱,不会单纯通过一道试题去判断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苏喻口中的“机器”,即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型。在他看来,“机器”对比人工会有几个好处,可以不知疲倦,“机器”的能力可以廉价并高效的共享给成千上万的学生;能够学习大量的数据,“机器”学习合并的是海量老师的经验,以及大量题目和学生的答案反馈,这是人做不到的;“机器”足够客观,学到的东西,都是基于数据的,一旦学会,水平会始终保持稳定。

人工智能

用纸质化个性手册充当媒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校周考紧密结合起来,为这家智能领域头部企业科大讯飞找到了连接的落点——尽管此前,他们已经推出了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一系列智能教学化产品。

苏喻说:“我们也做过一些线上的学习产品,但在入校后发现会有效果,远没有到预期程度,原因在于没有完全符合当前学习思路和使用习惯,大多数用户考试还是习惯于纸笔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纸质场景更符合教育现状。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还是更喜欢在这种方式下做题思考。而且一些地区对在校学生,是严格限制学生携带电子类产品入校,纸质化选择现在看来也无意中拓宽了另一条渠道。”

人+智能

对于线上的学习类产品,合肥一中高三年级的赵露露明确表示,学校不让带任何电子化产品进校。而回家,自己也不习惯用一些电子产品在线上学习。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会感到很苦恼——高三密集的考试和作业,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每天还要在各种课外辅导书上寻找大量习题。赵露露说,至少练习册能够帮助她复习的更有针对性,避免重复练习,对巩固薄弱知识点效果也不错。

赵露露口中的练习册,就是科大讯飞的个性化学习手册,这一手册包括两个对应用户:一份学生的成长记录,记录着她的学习一段时间内成长轨迹分析,同时在下端出现这这位同学对掌握学科知识点的具体分析。

个性化学习手册的封皮被设计成活页夹,为了实现与学校周考结合,每周考试完毕,相关错题会以单页或几页的形式出现在他们面前,只要用活页夹夹好就可以。在个性化学习手册的错题巩固中,同时标注的还有每位学生周考出现过的错题、错因分析、错题订正和最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同一错题的相似题推荐,用以帮助这名考生巩固该知识点掌握练习。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性手册是提供给班级老师的版本,与学生版本不同的是,教师版主要涵盖的是本次考试的概览、班级重点需要关注的学生以及各种考试中出现的高频错题——老师通过对这一份概览的检阅和分析,就能判断出自己教授知识点在学生中实际的掌握该情况。

合肥一中有着30年教龄的数学老师段明贵告诉经济观察报,个性化学习手册的出现最直观的感受是减轻了工作量:“最起码为我节省了时间,而且针对性更重要。比如以前统计学生做答情况非常费事,具体到每个学生是不可能的,但现在两秒钟就出来了。这种效率上的改变不得了,这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通常,当“机器”将推送的每一个考生的错题文档回传给另一端的合肥一中驻点办公室,四个常驻学校的年轻人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学生本次周考中错题记录和老师的考试分析一页一页打印出来,按照年级班次排序,分类整理,确保在第二天学生晚自习前,这份个性化学习手册能够准时出现在这所学校里每一位高三同学的课桌上。

苏喻告诉经济观察报,随着后期AI越来越智能,将逐步完成“机器”替代人工的过程。但他同时也表示,预计那时,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