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催生万亿市场,四大技术场景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1

5G催生万亿市场

(一)5G性能优势明显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简称。相比前几代移动通行网络,5G在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和时延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如具备0.1~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每平方公里一百万的连接数密度以及ms级的端到端时延等。

物联网

物联网

(二)四大技术场景

根据IMT-2020(5G)推进组《5G概念白皮书》中的预计,5G主要有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四个技术场景。其中连续广域覆盖和热点高容量主要满足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主要满足未来物联网市场需求。

物联网

续广域覆盖场景以保证用户的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为目标,随时随地(包括高速移动等恶劣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高速业务体验。

热点高容量场景主要在局部热点区域,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1Gbps以上的用户体验速率),满足网络极高的流量密度需求。

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主要以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该场景的特点是小数据包、低功耗、海量连接等。

低时延高可靠主要满足车联网、工业控制等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特点是需要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保证。

(三)AR/VR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眩晕感是制约AR/VR应用的主要瓶颈。当前消费者在体验VR过程中还时常有眩晕感,眩晕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时延,就是当VR体验者做出动作,整个系统从监测动作到将运动反映到VR视野中会有一定的延迟滞后,此时观众就会感到晕。眩晕感的存在极大的制约了AR/VR的大范围应用。

5G可以解决眩晕感,有助于AR/VR的大规模应用。相比当前4G大约70ms的时延,5G数据传输的延迟将不超过1毫秒,可以有效解决数据时延带来的眩晕感。与此同时,5G高带宽、高速率特性,可以有效解决VR内容的传输问题,推动其大规模应用。

(四)自动驾驶或将来临

V2X是自动驾驶的关键。V2X无线通信是汽车制造商和无线生态系统针对汽车和道路联网提出的新型通信技术。V2X利用网络和其他物体为汽车提供距离更长的非视距视图以及云计算能力,从而对光探测和测距等自动驾驶功能形成补充。

5G商用可以加速自动驾驶的到来。5G是V2X联网的基础,依靠5G的低时延、高可靠、高速率、安全性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对车联网信息及时准确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有助于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的信息互通与高效协同。5G的商用可以加速自动驾驶的到来。

物联网

(五)物联网重新定义众多行业

5G的四大技术场景中,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主要面向物联网业务,重点解决传统移动通信无法很好支持地物联网及垂直行业应用,如促进智能制造的推广、推动远程医疗应用快速普及等。

促进智能制造的推广。智能制造闭环控制系统中,传感器(如压力、温度等)获取到的信息需要通过极低时延的网络,将数据传递到执行器件(如:机械臂、电子阀门、加热器等),以完成高精度生产作业的控制,并且在整个过程需要网络极高可靠性,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5G可以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保证,可以很好的促进智能制造的推广。

推动远程医疗应用快速普及。通过将5G技术引入医疗行业,将有效满足如远程医疗过程中低时延、高清画质和高可靠高稳定等要求,推动远程医疗应用快速普及,实现对患者(特别是边远地区患者)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中国通信院预计,到2030年,我国远程医疗行业中5G相关投入(通信设备和通信服务)将达640亿元。

物联网

(六)5G催生万亿市场

5G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AR/VR、自动驾驶和物联网等体验,也将给整个产业链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根据中国信通院的估算,5G在2020、2025和2030年的直接产出分别是4840亿元、3.3万亿和6.3万亿元,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29%;期间的间接产出则分别为1.2、6.3、10.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

物联网

5G商用初期,运营商将开展大规模网络建设。在这一阶段,设备制造商将是5G的主要受益者。5G商用中期,换机潮预计将来临,来自用户的终端设备支出和电信服务支出有望获得快速增长。这一阶段,终端设备厂家及其产业链受益明显。进入5G商用中后期,随着5G终端和网络的持续渗透,与5G相关的信息服务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一阶段,互联网企业将笑傲整个5G产业链。

物联网

中国信通院预计,2020年,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收入合计约4500亿元,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94%;2025年,终端设备和电信服务支出分别为1.4万亿和0.7万亿元,占到直接经济总产出的64%;203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42%。

物联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