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军正在花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研发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外媒近日报道称,为贯彻美国政府和国防部发布的人工智能相关战略,美军2019年将斥巨资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以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一枝独秀”,美军在未来战争中保持非对称优势。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3月11日发表题为《美国在信息战领域大搞研发》的报道称,在(今年2月)发布人工智能战略后,五角大楼今年将为国防部直属的联合人工智能中心拨款9000万美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大力发展“以人为导向的人工智能”,确保人在“严肃认真”“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联合人工智能中心成立于2018年6月,主要负责协调和监管美国国防部、各军种和各战区的人工智能项目,并“采用云技术建立国防部范围内通用人工智能运行基础,包括工具、共享数据、可重复使用技术、流程以及专业知识等,以实现快速交付和人工智能功能扩展”,该中心主任直接向国防部首席信息官报告工作。据美国军方知情人士透露,该中心未来5年计划投入17亿美元,联合美军相关单位和美国17家情报机构,共同推进约600个人工智能项目。

除联合人工智能中心外,有“五角大楼大脑”之称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未来5年也将斥资2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项目的研发工作。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新兴威胁与能力小组委员会召开的“2019年国防部科技项目预算申请”主题听证会上,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局长史蒂芬·沃克指出,“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是该局确定的全球战略优先事项的核心项目。据悉,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当前开展的与人工智能相关项目多达20余个。

技术研发初具体系

美军上述举动是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研发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以来,美军一直将人工智能技术列为优先发展项目,近年来着重从3个方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一是细化顶层设计。美国军方以美国政府及国防部今年2月发布的《美国人工智能倡议》和《美国国防部人工智能战略报告》为依据,相继制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规划、重点项目设想、技术标准规范,着力构建研发生产、作战运用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指引方向、明确要求。美军还统筹运用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国防部实验室及其他专注于人工智能研发的单位,细化职责分工,以期尽快推动人工智能研发项目落地见效。

二是强化作战运用。美军近年来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实战化运用,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率先提出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算法战”,试图将军队大数据汇集到云平台,再利用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建立人工智能作战体系。2017年4月,美国国防部成立算法战跨职能小组,负责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算法融入智能采集单元,自动识别针对目标的敌对活动,实现分析人员工作的自动化,使他们能够根据数据作出更有效、更及时的决策。

目前,美军各军种在推进“算法战”方面已迈出实质性步伐: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实时分析已在美陆军得到应用;美海军依靠先进算法可快速读取作战平台上的大型数据库;美空军已启动“量子计划”,通过算法将人工智能融入空军的计划、规划、预算和执行流程中。

三是深化技术合作。在国内,美军不断深化同私营企业和学术界的合作,通过军民融合等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武器研发工作,以期实现防护美国军人和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的目标。在国外,美军试图加强同盟友和伙伴的合作,通过国际交流等方式,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扩大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以期实现维持美国战略地位、增加未来战场获胜概率和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等目标。

走向未来战场“C位”

人工智能对美国有何重要意义?《美国人工智能倡议》这样写道:“美国是人工智能研发和部署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领导,对于维护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以及塑造人工智能的全球演变——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政策和优先事项的方式——至关重要。”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是美军聚力攻关的前沿技术,美军势必会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研发投入,拓展人工智能可用资源,建设人工智能专业队伍,强化人工智能相关合作。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军的推波助澜下,人工智能武器很有可能走向未来战场的“C位”。“第三次抵消战略”的主要推动者、曾担任过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的罗伯特·沃克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压缩指挥员在‘观察、判断、决策和行动’闭环中的时间,实现多域联合作战指挥和控制的目标,以取得未来战争的制胜权。”

从当前情况看,美国军方就发展人工智能武器已形成广泛共识,并以“俄罗斯等国大幅投资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侵蚀美国技术和作战优势,破坏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为借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武器化进程。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武器在技术成熟和研发量产后,势必会成为美军的“撒手锏”武器,在未来战场上得到更广泛运用,并发挥不可低估的关键作用,这一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