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进入产品导入阶段 未来汽车的创新将有90%来自信息技术领域

汽车电子

2301人已加入

描述

4月16日—25日,2019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举行。本届车展除了大牌的车厂之外,一大批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也济济一堂,展现了信息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融合发展。恩智浦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郑力表示,未来汽车的创新将有90%来自信息技术领域。

自动驾驶进入产品导入阶段

自动驾驶无疑是当前汽车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最大热点。在本届车展上与自动驾驶相关的展示随处可见。在谈到自动驾驶时,郑力指出:“从发展水平上看,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L3至L4之间,一些品牌车型已经开始着手导入相关产品。”郑力还强调,自动驾驶正在成为汽车领域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并不是只有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才是创新的唯一目的,在技术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同样重要,也同样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恩智浦展台,智能概念车抢眼

在恩智浦展台上,展出了基于BlueBox平台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及基于雷达收发器与S32平台的77G毫米波前向雷达和角雷达。根据目前汽车市场分析,到2020年,50%的新车将使用雷达技术,以实现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恩智浦全球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Lars Reger指出,毫米波雷达是构成自动驾驶的重要技术之一。这项前沿技术将使汽车实现对道路探测与分类、全景与环视应用,其终极解决方案——成像雷达有可能最终取代其他昂贵的技术和体积庞大的产品。IHS Markit预计,到2023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雷达市场。

同样是自动驾驶方案,国内首家通过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路测的公司禾多科技在本届车展上展出了其用于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系统HoloPilot。据介绍,该系统采用毫米波雷达搭配摄像头的传感平台,再加上英伟达的计算平台,能够在高速公路上实现单车道自动驾驶、主动式变道、主动式超车等操作,并且还具备上下匝道的能力。

AI车载应用走向实用

2019年伊始,人工智能在汽车中的应用逐渐开始有产品落地。在本届车展上,国内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参展,推出面向车载智能应用的产品方案。

商汤科技展示了基于其视频深度学习功能的“智能车舱”,可为新一代车载智能系统提供身份识别、疲劳检测、分心检测、刷脸开门、视线追踪、手势识别、乘客属性分析等功能,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及人车交互的智能化水平。商汤科技亚太业务事业群总裁、战略规划副总裁史军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快速发展,车用信息的交互需求逐渐提升,智能车舱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平台与窗口,也是商汤科技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

商汤科技“智能车舱”通过人脸识别摇下车窗,并解锁车门

智能的汽车首先应该是安全的汽车。商汤科技的“智能车舱”包含刷脸开门和身份识别功能,它基于商汤科技领先的人脸识别、活体检测等生物识别技术,结合多样的人机交互方式,能实现车辆权限的智能控制与管理。同时,还具备疲劳检测和分心检测功能,可实时监控驾驶员状态,对潜在危险进行快速响应与预警,确保行车安全。

地平线的展台上同时展示了公司的主力产品,基于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地平线Matrix 1.6在2018年7月发布,结合深度学习感知技术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能够为 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提供支持。地平线定位于边缘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ADAS、DMS、AR HUD、Face ID等组成的相对完整产品线。

5G将加速车联网生态重塑

5G移动技术与汽车的深度融合也是今年上海车展的热门话题之一。5G的显著优势在于极大的传输速率和极低的时延。它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有望为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带来重要改变。

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发展前景,中国移动子公司中移智行首次亮相本届上海车展,并且展示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5G无人车等一系列产品。中移智行总经理黄刚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移智行将以通信优势为依托向云端拓展,切入平台和应用、智能硬件等领域,基于运营商特色,通过开放能力,合作运营,共建生态,更好地服务行业,赋能出行。

在汽车产业中,运营商的角色是搭建整个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以及交通体系的基础设施,而随着业务的多样化及深入,尤其是5G应用的体量加大,通信企业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车企对于5G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北汽、东风等多家车企均重点展示了5G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北汽新能源亮出了ARCFOX品牌首款5G汽车产品。北汽新能源还发布了IMC智能模块标准构架。这一构架由戴姆勒、麦格纳、华为、博世、西门子、SK、哈曼等全球巨头与ARCFOX共同打造,构建满足未来智能出行的技术解决方案。IMC架构采用百兆以上的全新以太网EE架构,包括三组激光雷达等超过30个智能感知设备,实现L3至L4等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