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TR200固态硬盘评测 到底怎么样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在今年的China Joy展会上,东芝展示了旗下3D NAND的消费级固态硬盘TR200 SSD。这是东芝在2013年收购OCZ之后推出的产品,从命名来看,可以看作是OCZ TR系列产品的延续,虽然在包装和产品正面OCZ的风格越来越少之外,但是在质量和品控方面越来越向东芝一贯的高质量不断靠拢。

在之前东芝Q200、Q300等各个型号的固态硬盘产品都在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收购OCZ之后,不论是东芝原厂的颗粒及技术或者是OCZ的主控技术,都让东芝在固态硬盘市场上SSD的“圈地运动”如鱼得水,尤其是在性价比方面,东芝Q200、Q300都可以说是高质低价的不二之选,那么这次全新推出的东芝全新产品TR200能否延续之前的态势,继续保持在市场的竞争力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下这款产品的基本情况。

首先从我们了解到的东芝TR200来说,这是一款消费级的固态硬盘产品,并非真正主打性能表现的旗舰产品,面向更多的是普通消费级用户,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固态硬盘带来的性能提升。

东芝TR200采用东芝最新的BIC3 3D TLC闪存颗粒,64层推叠技术,主控方面采用的是Phison S11,这款低功耗、无需DRAM缓存黑科技的主控无需多言。在容量方面分别有240G、480G和960G三种不同的版本,TR200采用6Gbps的SATA标准接口,官方的写入速度为读取550MB/S和写入525MB/,最大随机IOPS读取速度分别为80K和87K。

作为NAND闪存的发明者,3D闪存技术比2D技术更先进,这就可以通过增加单次编程序列的数据量来提高编程的速度,同时还能降低每个单元的功耗,和2D相比,降低了每个单元的耦合性,从而提高可靠性。尤其是在高速传输的时候,大幅度降低运行功耗,使得长时间使用的用户延长使用时间。

看了上面的简述有人可能会犯嘀咕,怎么又是TLC?笔者首先说明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日常所用的优盘一般都是TLC。再者随着技术的成熟,如今TLC和MLC产品在性能方面的表现几乎已经没有区别,而在耐用性上,第一批TLC产品上市至今也并未出现过大规模的耐用性问题,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芝这样国际一线的厂商有能力将TLC在消费级产品上做出足够的可靠性。

从外观设计方面来说东芝TR200依旧延续了之前产品的材质与风格,铝合金的盘身与7mm的厚度设计,让这款产品虽然全新推出但在适用性方面没有任何的问题,此次机身采用的是卡扣设计,笔者一度想拆开来一览内部真容,但后来放弃了。

一样有棱有角的盘身设计也让东芝固态硬盘产品拥有极强的品牌辨识度与一致性,相信这也是东芝有意而为之的设计方式。

这样全新的搭配让我们对这款产品的性能表现到底如何充满了期待。东芝表示这款产品已经正式上市,但性能表现我们通过测试先来了解一番。

首先先给出官方的数据,这样一来有一个比较好的参考物。

固态硬盘

首先上阵的是ATTO,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

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 数据包按0.5K, 1.0K, 2.0K直到到8192.0KB分别进行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能够很好的说明文件大小比例不同时对磁盘读取、写入速度的影响。

固态硬盘

可以看到在极限情况下,东芝TR200的表现非常出色,写入534MB/s、读取561MB/s,和官方宣传的出入不大,甚至还略微超过,可以说也基本上到了SATA 6Gbps的极限了。

总结

从上述产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东芝TR200在OCZ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升级和变化,尤其是在包装盒和正面的图案来看,OCZ的科技风格被东芝逐步的替代或者说过渡。笔者猜测OCZ最核心的技术应该被保留在内部的芯片,用来辅助东芝在市场中的“圈地运动”。在性能表现方面,我们看到了东芝作为SSD大厂一如既往的硬实力,面对厚积薄发的东芝SSD,不止其它SSD品牌做何感想,反正笔者是心有余悸,尤其是96层Bics闪存的出现,让人不由脊背发凉。未来怎样且看“圈地运动”的进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东芝:

东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公司创立于1875年7月,原名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1939年由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和芝浦制作所合并而成。

东芝业务领域包括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社会基础设备、家电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芝从一个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转变为包括通讯、电子在内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进入90年代,东芝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成功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的先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