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携讯飞智能语音技术 为残疾大学生打造无障碍求学环境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近日,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依托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携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应用亮相大会。此外,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同样携手讯飞,利用讯飞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积极为残疾大学生打造无障碍求学环境。

这个5月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应该算是教育界最大的盛事了,规格之高,由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会上,大大发来的贺信、国家副总理讲话、教育部长、副部长讲话、北京市市长讲话等等,一时间,人工智能+教育的话题刷爆了朋友圈。

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10余个国际组织的约500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并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共识》。

那么,人工智能在北京教育圈子的落地应用,通过正规渠道都有哪些学校进行了亮相呢?首先要提的是,在大会的现场专门开设了展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作为唯一一所参与的学校参展备受关注;接着,是会议安排代表们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参观走访,到学校看了看人工智能教育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几所学校和区域的资料作为媒体的重磅宣传引发关注,都有哪些呢?我们借着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东风,来看一看。

北京35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高端、前沿

Baxter机器人实现物体抓取

三十五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由学校与清华大学合建。实验室软硬件装备涵盖VEX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小型开源研究平台Turtlebot、智能机器人足球、Baxter研究型机器人,基于Arduino的智能家居系统等设备以及机器人开发语言RobotC、人工智能语言python、机器人操作系统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等平台。

实验室配置高端、具有很强的技术前沿性:比如,基于ROS的Baxter研究型机器人,能够实现如:人机互动、机械臂自动规划路径实现精确抓取物体等功能;基于ROS的服务机器人拥有精准度高的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和机械手臂,可用于多种家庭服务场景,助老助残改善生活质量。

再比如,机器人足球的场地上方摄像头捕捉小型足球机器人(F-108)的运动信息路径,双方足球机器人按照编程算法策略进行协同对抗。实验室可开展人机互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人自主环境感知、自主轨迹规划和自主抓取、多机器人协作等教学和科研。

从而具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础教学、前沿技术探索、科研课题申报及答辩等多项职能。通过良好的教研环境,学生可了解该领域的科技应用发展,锻炼动手创新能力、培养科研习惯和思维,参加相关竞赛并获奖,从而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科研之间的精准对接。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实现学生个体学情精准分析

北京十二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资源共享、信息融通、教研联合、科研协作、贯通育人”的智慧教学环境。

以信息化手段支持北京十二中“集团办学,集群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与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北京新中高考改革,支持分层走班教学与多维评价,提升教学机制;减轻教师批阅、统计等重复性工作负担,提升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学校40多个教学班都部署了微云服务器,近200名教师、近2000名学生都配置了平板电脑。每个学生、教师、学校的管理者都有账号,可以进行相关的操作,例如老师备课、学生做作业等。

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围绕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和个性化教与学,构建具备计算、存储、网络等功能的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实现以教室为单元的高密无线环境构建,实现教学的数据与教师移动设备、平台的同步与更新;通过移动端建设,为教师全新打造集“备、教、改、导、考、管”于一体的应用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交互工具与作业与动态评价工具等各种学习应用。

构建精准教学教研系统,围绕学业过程的考试、作业、周考、月考、课堂互动,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学生个体学情的精准分析,利用智能推送引擎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少做题、做好题、做对题,减轻学业负担,辅助学生全面发展。

东城区:6所学校确定为首批人工智能课实验校

预计今年9月份,北京市东城区将实现人工智能课在小学的全面覆盖。

从2018年起,东城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就在教研员的带领下,经过专家指导、技术团队支持,开始了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指导用书及其相关教学资源的编写,并设立6所实验校,在课堂中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

东城区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指导用书是由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历时近一年时间在教研员带领下,经过专家指导、技术团队支持,经历探索、开发、改进、研究和实践,编写了小学人工智能用书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这是第一套由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专家指导、技术引领下合力开发撰写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用书,注重了资源用书的普及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该书分为两册,设立走近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与理解、机器理解、数据、算法启蒙、机器感知和综合实践七个单元。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课程用书,该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工程思维培养,以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带动课堂学习,为学生未来更深入地展开人工智能领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019 年初,东城区代表北京申报了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为了以科研作为教研的引领,东城区申报了国家级和市重点课题“小学人工智能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力求通过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学人工智能的学习。

据悉,东城区确定了一师附小、府学小学、青年湖小学、黑芝麻小学、前门小学和培新小学首批六所实验校。各实验校的校长专门安排相关人员组成实验小组,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安排人工智能教学时间,并分别基于本校实际制定了研究和实施计划。同时,来自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的各大专院校和知名企业的专家组建成了十多人的指导专家团队,引领专业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人工智能助力特殊教育

借助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为残疾大学生打造无障碍求学环境,提供无障碍学习支持。

北京联合大学于2000年9月成立特殊教育学院,开始招收残疾大学生。该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残健融合、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院,也是北京市唯一的集中开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院。

受听力损伤的影响,聋生无法听到或者听清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为弥补这一不足,人们往往采用提供视觉信息替代听觉信息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比如采用教师采用手语教学或提供手语翻译、增加板书或提供有详细文本的课件资料、依靠学生读唇学习等。

2D心电图

这些方法、手段对聋生的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2016年起,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积极引进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将教师的教学语言转化成文字字幕呈现在大屏幕上。课堂教学上实现“手语+语音口型+口语字幕+文字讲义”多通道、多维度的信息输入,确保聋生准确、完整、高效接受相关信息。

受视力损伤的影响,盲生无法看到或者看清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为弥补这一不足,需要将视觉信息转化成听觉信息或触觉信息来帮助他们学习。

据介绍,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盲生配备了针对盲人的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盲人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同时,还为每位盲生都配备一台专用电脑,安装了读屏软件,学生可以听到屏幕上的信息从而进行相关操作。

借助各种人工智能的相关手段支持,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教学改革成绩显著,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助残先进单位-残疾人之家”“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9项国家及北京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课程和教具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和以十八中教育集团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坚持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为基础教育带来的变革,利用“互联网+集群”教育模式实现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十八中教育集团已经成功开发和实施了人工智能十二年一贯制衔接课程,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课程和教具,开发了专注力训练课程爱迪乐项目。通过机器人的制作与应用,来具象化体现编程教育,其中涉及到数学计算、图形规划、声学、光学、电子电路基础、机械常识等非常广泛的知识。融合了科学研究、技术制作、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弥补了常规学科教育中知识相互割裂的弊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分享能力、整合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具备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思维习惯和模式,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大趋势。

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向外宾展示

2017年12月,方庄教育集群入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创新培训平台”,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负责对口支援青海省玉树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双师互动平台基于服务器多路视频转发的先进技术,通过H.264视频编码标准、AAC音频编码标准、WEBRTC视频连接、教室摄像自动跟踪、视频和授课自动切换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教室到教室、教室到手机/PC的双向互动连接,达到几乎无延迟、高清的视频效果。

北京十一学校:搭建智慧校园平台

大会3天会期里,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十一学校、清华大学等学校。代表们表示,这些学校在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个性化的教育方面成效初显。

演示利用VR学习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北京十一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分析研究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认识到“编程就是人机之间对话的语言”。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顺应趋势不断迭代,期望助力学生成长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军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产品的使用者。

学校搭建了智慧校园平台,构建了自动化排课、阅卷和诊断系统,在学生的优势识别、潜能发现和规划引导方面起到了精准、提效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构建起从通识教育活动,到常规信息技术课程,再到高端课程项目研究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清华大学:全球首个中文慕课平台

2013年,清华大学发布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利用清华大学校内课程和教师资源,首批5门慕课上线,致力于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翌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从理论和教学及应用等方面“一体两翼”地研究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成立之初上线5门慕课,到如今重点建设251门慕课向全世界开放,再到利用在线教育与相关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近2000门次,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用了五年时间。这五年间,“学堂在线“的主站注册用户数增长至2111万人,课程覆盖国内13大学科门类,平台课程数量达到2139门。

截至目前,有81所西部高校通过学堂在线云平台及学分课的方式,应用优质慕课近3500门次,学习者达150多万人次,真正做到了让更多人享有公平且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运营在课程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木”,定位于个性化的“学习伴侣”。他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了庞大的知识图谱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答疑、导航、推荐、提问、社交等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同时,减轻教师和助教的负担。目前已经服务了千万名学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