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蝶烁金工业互联网平台

描述

2018年8月,金蝶软件正式对外发布了“烁金”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新一代的自主可控的工业云操作系统。“烁金”之名源自王阳明先生《与王纯甫书》中一段话,“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日益精炼,方能有成”,寓意“金蝶工业互联网平台”能经受客户的千锤百炼,最终凝炼成金。

近日,e-works记者采访了金蝶K3产品部总监牟永乔,就烁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

在前不久刚结束的的2019金蝶云苍穹峰会上,金蝶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徐少春说,经过三次蜕变,金蝶不再是一家软件公司,而是一家云服务企业。金蝶的第一次蝶变是从做DOS财务软件转为做Windows财务软件;第二次蝶变是从财务软件迈向ERP系统;第三次蝶变最为艰难,从传统ERP向云服务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金蝶推出了推出财务云、制造云、供应链云、电商云、办公云、HR云、全渠道云的全线云化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面向不同企业规模的云产品。比如面向大型企业云服务的金蝶云苍穹产品、面向中型及成长型的金蝶云星空产品以及面向小微企业云服务的金蝶精斗云产品。经过三次转型,金蝶云已经全面替代传统ERP为企业提供服务。

2015年,在金蝶云全面替代ERP的基础上,金蝶再次开启了“第四次”转型征程,瞄准工业互联网发力。历经三年的沉寂于2018 年 8 月与华为云、研华科技、ThingsWise等联盟伙伴一起发布烁金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行业伙伴的硬件技术和产品,以及工业数据整合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牟永乔谈到,针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需求,金蝶基于金蝶云苍穹全新打造了企业级物联网PaaS平台-烁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边缘计算数据盒实现工厂设备的快速连接和数据采集,为企业提供连接设备数据的边缘计算能力,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伸缩、高效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持客户基于金蝶云苍穹PaaS平台的快速创新能力快速构建工业App。

金蝶烁金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企业的人、机、物,通过采集的在线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及生产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帮助企业从信息化企业到数字化企业转型,赋能中国制造。

如何成为一家好的、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公司,不仅需要去定义,更需要去践行。2019年,金蝶把目标聚焦到能推动概念→技术→方案→落地创造价值的闭环逻辑和服务公司中去。

具体来看,金蝶烁金工业互联网平台由边缘层、PaaS平台层、SaaS应用与工业APP层三大核心部分构成。

边缘层:金蝶发布了基于设备连接、协议解析、计算能力于一体的Edge Cube边缘计算数据盒,接入不同设备,采集海量数据,实现数据的汇聚处理,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基础。

Edge Cube边缘计算数据盒作为金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角色,可实现工厂设备的快速连接和数据采集。采集数据通过数据盒的压缩、清洗处理后上传云端存储,并可与ERP的生产数据相结合,最终以各种实时监控画面及图形化报表呈现,为管理者智能决策提供依据。

工业PaaS层:金蝶工业互联网的PaaS平台基于分布式、微服务、容器、Devops等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可为企业快速搭建工业APP等应用。

数据采集

工业PaaS层的核心是Thingswise,一个面向工业场景的、企业自主可控的工业数据OS,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架构带来的红利,在企业可掌控的系统平台上,专家经验与最佳实践沉淀进系统并不断迭代,轻松赋能大多数普通人,让复杂和难度高的岗位变得更简单,使能力复制更容易。

Thingswise 工业数据OS 具有六大明显的特点:

自主PaaS系统:可在公有云、私有云、企业防火墙内灵活部署,企业自主安全可控;

一统多源数据:构建单源、单版主数据,统一主数据管理,保障准确分析;

数字孪生框架:一次建模,多处复用,模型版本统一更新管理,工业知识和经验模型化的利器;

平行节点架构:无单点宕机,支持海量数据的扩展,高度稳定可靠;

功能分层解耦:易开发、易创新、易运维的开发环境,按角色分工,敏捷开发工业应用。

据介绍,金蝶已经将数字孪生应用融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把车间中关键的设备运动、加工环节数字化,在恶劣环节下也可以实现远程操控。一方面可以起到减少人力、提升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入数字孪生后将更有助于企业建设数字化工厂,借助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可以生产进行预测,并能支持对新产品的模拟生产。

工业SaaS层:制造云、采购云、项目云、检测云等工业APP等应用。牟永乔介绍,目前除了将金蝶云应用集成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云服务外,还针对具体的工业应用场景提供平台开发服务,并已经积累了167个工业机理模型、938个微服务组件,开发了271个工业APP,为建设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应用基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