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制裁华为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最近这几天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动用国家紧急状态令来制裁华为的新闻可谓是一波接一波,包括川普的禁令以及英特尔、高通、博通、赛灵思向员工发出通知,暂停向华为供应产品等等。那么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有什么影响?

1

一个假设

博士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导师帮助法国规制部门研究两家法国超市在某个区域的竞争政策问题。

我说:这两家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差不多,数据显示他们的市场份额分别是 21% 和19%,基于这个市场份额,我们就能根据货物的成本来定义他们的最优定价问题了。

这个时候导师说了一句:你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市场份额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竞争的前提。

现在想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解华为乃至于中国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发展。

美国对华为的攻击,在公司层面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做foreclosure。这个词在金融里面有其他的含义,但是在产业经济学里面,就是公司利用自己的市场力量,限制或者禁止自己的竞争对手获得瓶颈访问权的行为。 

瓶颈是指的关键的资源,可以是市场渠道,也可以是技术专利等等。一般来说,这种限制所带来的总收益是负的,所以国家往往需要制定各种相应的竞争政策来加以限制。但是如果把这一套理论映射到国际上,就失去了竞争政策分析的意义,只能进行一些状态分析。因为没有高于国家的强制执法机构,也并不存在国际间真正意义上的规制部门。

我们作个假设:假设在手机和电脑产业链中瓶颈的部分,大都是中国企业所拥有的,且美国所拥有的部分是非瓶颈部分。

智能手机市场是一个高度饱和的市场,即便我们把苹果从地球上瞬间擦除掉,它空出来的市场份额并不会白白消失,本来会选择苹果手机的消费者会选择其他品牌的手机,还是会用到中国供应链的产品。

所以中国所拥有的瓶颈从中期来看未必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宏观来看收益反而有可能增加——因为如果苹果倒了,占领苹果留下的市场空白的手机厂商很可能是中国控股更多的一家企业。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不是一个新兴的、需要厂商自己去开拓发展用户群的市场,少了一个主要竞争者,其他还在这个行业的公司会把空出来的市场份额瓜分掉,这些在苹果供应链上受到严重震荡的企业会有一个缓慢恢复失地的过程——只不过购买他们产品的不再是苹果,而是其他公司。

而在消费者端,消费者是确切无疑受到损失的。那么这部分本来想要购买苹果手机的消费者就会因此不买手机吗?显然不会,他们会用其他的品牌作为替代。而在没有出现摩擦之前,这部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苹果,现在因为摩擦,他们都选择了自己次优的选择——从最优到次优所降低的效用之和,就可以看做是因为摩擦而造成的消费者福利的下降。

产业供应链的终点是消费者市场,如果消费者市场没有明显变小,那么供应链中的某一段多一个或者少一个非垄断的企业,整个产业供应链是可以自己恢复的。苹果的市场份额虽然强大,但那是竞争的结果,并不真的由苹果所拥有,一旦苹果份额减少了,这部分市场份额会归属于其他同类企业

就像在文中开头举的例子一样,虽然两家企业确实是在平分市场,但是那是竞争的结果,而不能给定自己天然就拥有多少市场份额然后去算自己的最优价格。

反之亦然。

2

均衡点

基于如上同样的道理,太强调美国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在长期来看,也是过于悲观了。

虽然我认为这件事情对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冲击肯定是负面的,但是对华为、包括对中国的相关产业而言,我倒没有那么悲观。

很多悲观的论点认为,目前在芯片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美国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美国一旦断供,那么华为将很难撑下来。其实这个论点只是看上去很有道理,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因为我们观察到的永远是均衡点,而不是可能性

举个例子,电子书市场在苹果进入之前,市场上只有亚马逊Kindle这一家,然而亚马逊电子书的价格也并不高,亚马逊其实是利用自己强大的市场份额获得对出版商的优势谈判地位,以很低的价格拿到版权,然后再用很低的价格卖出去。

亚马逊图什么呢?就是图自己的垄断地位,让其他潜在的电子书竞争者没有动力来进入这个市场,从而在战略上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供应者。

后来乔布斯用新的代理人模式进入这个市场,许诺给出版商很高的利润之后,很多出版商就迅速反水加入ibook的阵营,结果导致出现了市场上竞争者多了,价格反而增加了的情况。

如果只看均衡点,那么在亚马逊一统电子书市场的时候,看上去亚马逊是垄断者,但是其实它并不是真的垄断者,它只不过是用很低的价格压制的其他潜在竞争者没有动机进来罢了。如果亚马逊敢提价,那么它就做不成垄断者了,你说这个时候,亚马逊真的有与其市场份额相称的垄断力量吗?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规模效应就是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每一个商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芯片产业就是最最典型的例子。建厂的时候特别烧钱,前期投入、无论是研发还是设备都非常巨大,但是一旦进入流水线生产,生产的越多,卖出去的越多,单个芯片的价格就越低。

Intel的前CEO格鲁夫曾经说过: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我可以把CPU的价格定成1美元。 虽然是戏言,格鲁夫也知道不可能人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但是这也反映了在这个行业走量是多么重要。

这种行业属于天然具有垄断属性的产业。我们假想一个市场上有两家完全一样的芯片厂商,Intel和AMD均分这个市场。因为规模效应相同,所以假设没有研发,它们的成本、定价和功能都完全一样。突然有一天,有一个顾客脑子一热,从AMD换成了Intel的芯片,那么Intel就可以多生产一片,AMD就要少生产一片,也就意味着Intel的平均成本,就此低于了AMD的平均成本。

那么因为平均成本低了,Intel就可以稍微降一点价格来吸引顾客,从而市场份额更加扩大,从而继续降低价格……从而最终把AMD完全排挤出市场。 因为一个顾客头脑一热而造成了市场份额的偶然扰动,直接启动了一个公司的正向循环,从而就成为垄断者。

但是其实这并不意味着AMD的产品就比Intel要差——根据我们的假设,两者完全相同,只是这种谁先走到量谁就爆发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这样的行业只能有极其少数的赢家。

现实虽然比我们上面的模型复杂,但是其实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芯片行业,集中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Intel、高通和TSMC在过去的十几年内不断的在消灭对手,成长为自己所在产业的巨无霸。但是其实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了这些公司,世界就真的一片黑暗了。

因为有很多的潜在市场进入者,被这些行业巨无霸强大的规模效应压的几乎没有可能正面和他们竞争,所以没有市场份额,也不为大众所知。但是一旦禁运长期化,这些平时隐藏在角落里的企业就会纷纷走上台前了。

3

国产芯片科技的真实现状

桌面CPU

中国本土其实也是有X86授权的,兆芯是从***威盛继承的完整的X86授权,并且现在就有可以量产的X86处理器,大约和Intel第六代的中低端处理器i3系列差不多。

这些处理器其实都是和当前的主流操作系统平台和软件兼容的,但是因为技术上毕竟落后Intel好几代——自己最好的处理器也就是人家2015年的中低端的水平,在平常的商用机器上很少能见到,但是如果禁运长期化,1年、2年、5年呢?相当于兆芯突然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客户群,到时候资金会有的,人才也会有的,技术进步只会比现在更快。

并且兆芯其实也不是没有竞争者,共同拥有X86授权的还有海光,禁运长期化就会给这些基本没什么知名度的企业更大的空间。

手机CPU

其实不光是手机,主要是ARM架构。X86系列因为历史原因(PC诞生在美国),比较美国中心化。而ARM是英国公司,智能手机又是最近这十来年的事情,所以ARM架构相对来说比较去中心化,拿到授权的企业很多,托智能手机的福,ARM架构在国内的技术储备本来就很不错,比X86好很多。华为麒麟系列CPU也早已登堂入室,可以正面和高通竞争。

包括在服务器CPU方面,ARM也对Intel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华为前段时间还公布了泰山服务器,就是ARM架构的。

芯片生产

绝大部分芯片都是TSMC,也就是台积电代工生产的。TSMC一家公司,占据全世界芯片生产大约50% 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没有规模效应就去死」的行业。一个芯片加工厂建起来需要几十个亿美金,然后每天几百万美金的折旧,而每隔几年要大换生产线。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流程上降低那么表面上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单位成本,在天量的芯片生产下,都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

其实中国大陆是有芯片生产能力的,中芯国际的总部就在上海,而在北京和天津都有生产厂。当然技术上中芯国际和TSMC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中芯国际目前能提供28nm的工艺,刚扭亏为盈还没几年,而这个工艺是TSMC在11年就达到的了。

操作系统

这个其实最没有什么悬念,尽管硬生生的造一个完全兼容windows的操作系统很有难度,但是GNU/Linux和Android本来就是开源的,国内对Linux的改造和汉化也几十年前就进行了。

即便是最极端的情况下,Google不再为Android贡献代码,转而去做闭源的操作系统,那么基于现在的Android下面由国人自己开发也没有根本上的困难。

Linux的办公套件也很成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能对于游戏娱乐,真没有了windows确实不好办。不过国内对于联网社交类游戏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果禁运长期化,国内Linux机器普及化,那么腾讯很可能会扛起Linux游戏的大旗,把吃鸡之类的爆款在Linux平台上做出来……可能唯一收到实质损失的,就是单机游戏玩家了。国内的市场至少在目前是不足以吸引来大厂单独为之迁移到Linux平台上的。

4

总结

还是那句话,我们看到的只是均衡点,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力量。一旦禁运长期化,这些原来被美国企业规模效应所压制的中国企业其实会获得更大的空间,虽然技术短时间内依然落后,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替代的,我们看到的某些市场被美国企业垄断是因为从市场的角度上讲,让他们垄断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而已,并不代表真的没有技术储备。

我比较赞同一位朋友的观点:美国如果全面对华进行高科技禁运,天不会塌下来,中国人能用到的芯片和高科技硬件大约也就是回到十年前的水平罢了。而沿着十年前的水平向前赶,因为有后发的优势加上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距离依然是能够逐渐缩短的。

如果这种类似的中美对抗一再发生,那么中国和美国几乎肯定会走上不同、不兼容的技术路线,会有各自的高科技硬件以及互相不兼容的协议。到时候世界就会出现:以美国为核心,有一套技术规范和软硬件配套协议,然后有一批国家会使用它们;而以中国为技术发源地,也会有一批国家都采用中国开发的技术规范和软硬件协议,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产业链;在两大势力之间会有一些相当于缓冲地带的国家,同时采用两种协议和规范。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样是不好的,因为相当于凭空产生了很多因为技术规范不兼容而产生的摩擦。但是,显然这也不是最坏的结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