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翼云盘在云存储技术方面的突出之处

存储技术

594人已加入

描述

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IT行业。

前者,把云端的计算资源变成如同水电一样便捷方便,按需取用的资源,现在已经成为中小型企业搭建IT架构的第一选择。而云端的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结合,用海量数据滋养了高精准和可用性的人工智能算法,迎来了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

但用户习惯和场景所限,云计算大多时候用于toB的场景,用于取代传统的IT运维工作;但对于普通小白用户,则更加习惯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在移动终端流行的时代,手机更成为人们随身的采集设备。云计算的大部分基础服务,并不适合toC的场景。但是,云盘、网盘等云存储服务,显然是个例外。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云存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手机在用户的信息系统中,更多扮演的是采集者的角色。手机相机拍摄照片尺寸正越来越巨大,十年前的200万像素就已经很奢侈,现在2000万已经成了标配,随便拍个抖音、快手视频也要占用几十兆。

手机进化中存储容量的发展速度似乎比电池容量提升还要缓慢,容量升级总是跟不上手机生产信息的速度,有时面对微信动辄就有十几G缓冲文件,和几十G的图片视频,不免后悔,当初为什么没买最大存储量的手机。看来,罗永浩1T容量手机还真不是玩笑,存储还就真是刚需。

一般而言,用户习惯把个人资料一份备份在电脑上,一份备份在云端。云存储自然成了刚需,放眼国内,目前国内云存储领域已经形成了以下几大阵营。

第一类是BAT系列,比如腾讯微云和百度网盘。云存储是烧钱的业务,一烧带宽、二烧硬件,虽说是刚需,真正扛到现在的企业,也只有BAT这些有实力的企业玩得转,在云存储的几番风雨中,一直扛到现在。第二类是手机厂商,华米OV,乃至传统的中华酷联,大多有自家的手机云盘。手机商不提供云存储,和电脑不装硬盘是一样糟糕的体验;反之,极致的云存储体验,往往能把用户变成死忠粉。

第三类是运营商。运营商做云存储有着带宽和硬件方面的先天优势,但对于一款高频产品而言,产品体验才是关键。天翼云盘,是中国电信云存储服务产品,定位“个人与家庭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运营商阵营中的佼佼者,无论是下载速度还是产品体验,均已遥遥领先。

互联网上的林林总总的云盘、网盘产品有几十种之多,曾经红极一时但最终不了了之、无疾而终的产品也不少见,为何用户如此挑剔?在移动时代云存储又有哪些痛点?一个是速度和容量的限制,导致使用体验不佳。云盘服务既耗带宽又吃存储,把百G的手机资料云端备份,十个人就是1T;网盘对云端的带宽耗费严重,在下载大文件的时候,经常会卡住不动。

其次,用户使用场景过于单一,要么只是为PC用户设计,很难在手机上同步更新,要么,只为手机用户设计,很难同步分享给家庭成员或好友同事。人们出去拍一堆照片,最后只能发到各种微信群里共享,而不是直接共享云盘地址,费力费时还加大了微信的缓存。此外,小屏幕看图体验也远不如电视、电脑大屏,多终端查看也是一个痛点。

另外,传统云盘的检索功能较弱,大多数人把云存储当成垃圾桶,各种资料不加分类检索地放到云端。由于大多数照片文件名为数字编码,日后的检索也非常不便。放错了位置不能有效检索的信息,最终成为垃圾信息。为什么在数据爆炸的时代,信息反而显得缺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能够被处理和分享的数据,才能产生实际的可察觉的价值;不流动不能被分享的数据,无异于一潭死水。

跨越不同终端,兼容不同场景,更方便用户分享,以及更高效的智能处理,才是未来云盘的方向,“靠谱、稳定和安全”的云盘服务才能打动用户;而那些只做通道和垃圾桶的云存储服务,最终只能被时代和用户淘汰。

互联网服务是立体多维度服务,从基础网络服务到具体的应用,甚至与IOT深度融合,带来无穷机遇。中国电信一直都不甘于只做网络管道,而是将把网络服务作为入口,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甚至在智能家居,打造完整的一体化生态体验,目前已是中国智慧家庭的重量级玩家,在客厅牢牢占据了自己的位置。

天翼云盘是智慧家庭的核心应用 ,最新的V7.0于7月底上线,新版的多项重大改进包括:天翼云盘与家庭云两个产品深度融合,通过天翼云盘APP可创建家庭空间,并与家人进行相册、视频等文件共享;智能相册,能快速按人物、地点、事物等对海量照片进行分类。

极速安全一直是天翼云盘主打的特色。在安全方面天翼云盘可以为海量珍贵的信息上两把锁,一把是普通的密码锁,另一把手势锁,双保险让用户数据更安全。

天翼云盘的私密空间功能的保密等级更高,其原理类似于游戏公司推出的账号密保和大企业常用的VPN密级。该功能需要用户绑定安全的手机号码。之后每次打开,都需要接受动态密码验证,就算别人站在身后看密码,再次登陆更换的动态密码也无法登陆,安全性大大提高,有效避免隐私被泄露的风险。作为运营商阵营的排头兵,天翼网盘与BAT里的百度网盘、腾讯微云相比,有哪些亮点,我们通过V7.0版本深度对比一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