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
首先我们看一下,区块链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区块链通过数据的全网一致性分发和冗余存储,实现了数据的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在系统层面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业务流程可以基于新的信息获取能力实现重构。区块链在信息系统去中心化的同时,通过构建业务系统的去中心化和业务流程的去中介化,实现总体效率的提升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但区块链系统的建设有一些隐含的前提和假设。其中之一就是在区块链系统实现数据上链,这是具有较高的经济成本的。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数据原来只存在一处,也就是中心节点那里,出于安全考虑,数据存放最多是放在2-3处。但在区块链系统上,数据需要在全网所有节点同时存储。即使是EOS系统,也还是要在遍布全球的21个超级节点上进行一致性冗余存储,既消耗了带宽,又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同时,数据写到区块之后,还需要其他节点进行确认和记账,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计算资源。因此,在区块链上上链的数据应该是有价值的数据,并且在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完整性方面有较高要求。
区块链从分类上,可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其中,联盟链是准许链,一般面向多业务主体,业务链条可能会很长,中间环节也可能会很多、联盟链由于是准许链,因此在节点之间可以建立起强信任关系,可以承载重量级应用,并方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
公有链是非准许链。因为其非准许性质,公有链一般面向非特定C端用户,因此其业务链条短,中间环节少,能够处理的业务场景也较单一。同样由于其非准许特性,公有链的节点之间难以建立起强信任关系,也难以承载重量级应用。由于其直接面向C端用户,业务链条短,中间环节少,也难以实现业务流程的重构。实际上,在我们看来,目前广泛用于链改币改的所谓通证激励,更多是互联网思维的延伸,而不是区块链思维的应用。
私有链也是准许链,更多面向单一用户主体,因此主要用于单一的企业或组织内部。其业务链条和中间环节,可承载的业务场景,完全取决于所在企业或组织的业务内容和业务体系。
从区块链系统应用来看,其前提是实现了数据的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但不同的数据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数据的性质、数据所具有的价值、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的完整性要求,就决定了链上数据面向的人群和所在的场景,进而决定了所在区块链系统的技术架构。
“流量”多指在网络平台中的访问数据,是信息到达程度的一种相关度量指标,与最终的信息到达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流量的常用指标包括访客数(uv)、浏览量(pv)、访问次数(visits)等,流量质量的优劣指标包括平均访问深度(浏览量/访问次数)、平均停留时间(总停留时间/总浏览量)、跳失率(跳出次数/访问次数)等。从分类上,可以分为直接流量、搜索流量和推荐流量。直接流量包含通过浏览器地址栏、浏览器收藏夹、丢失来源信息产生的流量。搜索流量指访问者通过点击搜索结果访问网站产生的流量。推荐流量指访问者通过点击其他网站的链接访问网站产生的流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流量越来越具有以下特征:
垂直化+精准化。品牌商投放广告,已经从传统媒体彻底转型到意见领袖、网红,流量渠道开始进入细分领域,流量的指向也越发精准。
渠道化。传统电商的流量主要来自淘宝天猫京东,社交媒体流量来自微博微信,能否更好的控制流量渠道资源成为互联网公司运营成功的关键,各个渠道的流量投入产出比也是衡量渠道好坏的标准。
移动化+碎片化。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也逐渐开始向移动化方向发展,时间也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特征,因此流量的分发也需要改变原有的策略,需要搞清楚在移动化+碎片化时代所属行业的用户是谁,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有哪些特点特征,渠道的流量走向如何改变,也就是要明白这个行业的流量在哪里,哪些流量最优质,整个大盘的流量有多少等。
传统媒体的收视率、收听率和发行量是流量的另一种说法,但互联网和移到互联网时代,流量具有与传统广播时代完全不同的鲜明特征。其一是受众的可测量性有了极大提升。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是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估算出来的,如电视收视率是通过某一区域样本户的收看率推及的,报纸虽然可以准确知晓发行量,但是每篇报道的阅读量是无法准确得出的,而流量时代的每一条信息都可以得到相对准确得多的点击数据。其二是受众的互动性有了本质性的增强,改变了原有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实现了信息双向流动从无到有的变化。当年个人拍摄并寄给电视台播出的《家庭滑稽录像》与今天实时上传的《抖音》相比,其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就具有了天壤之别。
但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的浮躁风气为流量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流量欺诈问题猖獗,并且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流量欺诈行为的出现导致无效流量的产生,无效流量则是使用第三方黑客和/或机器人进行流量造假。其作弊行为,无论是招揽“刷手”人工刷流量,还是寻找机器或软件刷流量,都是一种“流量作弊”行为。多样且恶劣的广告流量作弊行为,正极大侵害相关方利益,破坏整个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典型的刷量场景,已经覆盖了所有互联网行业,包括刷视频播放量、刷流量分成、刷微信、刷注册、刷广告展示量和点击量、刷搜索引擎关键词排名、刷电商店铺人气和商品浏览量、刷网站访问量、刷阅读量、刷下载APP、模仿正常用户玩游戏等。流量欺诈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刷量行为可以高度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广告联盟、搜索引擎、电商等甲方无法有效应对。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价值的持续增长,欺诈者的技术手段也不断进化。早期靠机器人在固定的IP、 Device ID等上面不断刷量的粗暴型作弊已越来越少,更多欺诈者开始使用恶意SDK预留后门、篡改渠道号等方法手段,进而诱导CPA归因错误等更高级的作弊手法出现。
据世界广告主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Advertisers)预计,未来十年内,流量欺诈将会成为犯罪组织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毒品贩卖。虚假广告流量,将加大广告主的预算负担。据《2018-2019网络广告流量欺诈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流量欺诈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预计将达到58亿美元。腾讯安全反诈骗实验室的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第一季度的广告作弊流量平均占比为26%左右,较2018年几乎增长了近一倍。2019年2月,甲骨文揭露 “DrainerBot”广告欺诈行动,会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播放影音广告,数百个Android应用受到影响。这些程序下载量已超1000万次,事实上机器人销售的这些广告并没有人看到,浪费了广告主大量的营销预算。
除了广告流量造假,还有明星流量造假。明天买“热搜”、买“粉丝”等流量造假行为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成为打造人气“爱豆”的“利器”。2018年明星蔡徐坤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便引发了社会对明星流量数据造假的关注。
此外,还有淘宝店铺刷单。网店为冲销量排名刷单,制造店铺虚假繁荣,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误导和欺骗。2018年,CCTV焦点访谈就曝光了关于淘宝商家刷单的新闻。
再有,加密资产领域的中心化交易所流量造假也成为了这个新兴行业的毒瘤。据加密货币资产管理机构Bitwise调查显示,CoinMarketCap统计的比特币总交易量为110亿美金,而实际的真实交易量可能只有5.54亿美金。加密资产交易所数据流量失真,制造了市场流动性较强的表象。
由于区块链具有数据不可篡改、可追踪可溯源等特性,很多人就试图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流量造假问题。
我们以广告为例,对流量分发的性质进行简单分析。
流量分发的目的是通过信息的送达获取增量客户。但由于潜在中的增量客户无法精准定位,因此始终需要拓展信息已达边界,向边界外客户推送信息,完成边界外客户向边界内客户的转化。
流量分发行为的性质天然决定了被分发信息的全网一致性,但信息的属性决定了仅有一部分人会接收和阅读信息。也就是流量分发所承载的信息不具有稀缺性,对大部分客户是低价值信息甚至是无价值信息。流量分发方当然希望实现信息分发的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靠技术机制实现信息的自动发送,但受限于渠道资源和交易成本,以及信息的低价值属性,又必须需要通过中心化机制和中介机构来实现。
前面我们分析过,区块链系统具有弱(去/多)中心化、去第三方信任、集体维护、链上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溯源等特性。但区块链的信息无/多中心分发可以实现信息在已有范围的全覆盖,但无法解决信息已达边界的拓展问题。即使不存在信息分发渠道问题,如果激励机制不足,将导致信息根本发送不出去。此外,在区块链系统中,要求实现信息的认证和记账,因此就必须计算流量分发信息的真实性认证成本,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再者,区块链系统的集体维护,对于流量分发是理想状态,但系统集体维护的费用如何计算,由谁支出,收益又如何分配?
从区块链系统特性与流量分发性质比较来看,区块链链上数据具有防篡改和也伪造功能,但流量分发的信息,从经济角度衡量,对于防篡改和防伪造的要求极低。
从区块链的本质来看,流量分发直接面向非特定C端用户,但业务链条短,虽然有中间环节,但这个中间环节难以去掉,业务流程也难以重塑。
如果通过区块链实现信息分发,对信息到达以及用户阅读情况进行认证,可以打造真实流量,
但会带来渠道单一化和窄化,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造假问题,经济成本又极高。
1.流量分发的信息上链使信息还在已达边界内流转。
2.将用户点击信息数据上链,将把大部分新客户拒之门外。
3.信息或数据上链,不经济。
4.去中介+激励不足,将使信息分发功能完全无法实现。
在用区块链解决流量造假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流量的认知。流量是什么?我们的观点是,流量是交易达成或目的实现的前提和手段,但流量本身不是目的。比如,做广告是为了交易达成,但要实现交易达成,其前提是商品或服务信息要触达终端消费者,即要有一定的流量,但有了流量并不一定就能促成交易达成,还需要实现流量的进一步转化和变现。
由此,流量是一种相关性的量化指标。电视节目、报纸广播、网站、专栏作家、明星重在影响力,但影响力难以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测量,因此便借用了流量这一指标。流量作为观测指标,便于量化。
应对流量造假,一是可以建立多层次多维度考核指标,减少对虚假流量的依赖,比如建立任务发包方与流量分发机构多次博弈模型,让相关数据上链,结合实际交易额,考核流量数据真实性及渗透率。二是可以实现虚假流量的作用域转移,增强虚假流量变现的可能性。上世纪90年代末全世界普遍认为中国GDP数据造假,但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时说,基于GDP数据收取的税收是真金白银装到政府口袋里的。前几年网约车出现时,网约车公司为了培育市场,给予乘车客户高额补贴,就有很多网约车司机伪造乘客虚拟乘车信息。对此,网约车公司也心知肚明,但通过这些或虚假或真实的交易,网约车公司获取了大量的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成为网约车公司后来做大做强的基础数据。
前面提到,流量分发所承载的信息不具有稀缺性,对完整性要求低,是低价值信息。但流量数据信息是稀缺性信息,对完整性有要求,是高价值信息。因此,我们就可以基于特定的应用场景,建立特定的区块链数据业务架构,将流量分发相关的多个业务主体囊括进来,建立合适的区块链数据业务架构,将流量数量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上链,基于可追溯原则和利益均衡原则,建立信息认证,开展信用评估,抑制流量分发机构流量数据造假的冲动。
同时建立多维度监测指标,建立从流量到影响力、成交量等全流程关键环节指标考核,建立数据关联模型,通过多层次、多时段的考核支付体系,从根本上重新配置资源投放,例如建立从信息被阅读,到交易达成,到长期交易关系建立,逐级提高造假成本。这实际上是类似区块链POW共识机制的做法。
此外,还可以创建基于TOKEN的激励模型。目前的大部分流量分发,是一种信息的“推”的方式。如果对于一些重量级产品或服务,可以借鉴消费商的激励方式,不以信息送达数量作为支付考核标准,而以交易达成作为支付考核标准,变信息的“推”方式为客户的“拉”方式。这将从根本上提高造假成本,杜绝流量造假现象发生。
CCDEX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去中心化跨链加密资产交易所生态。
目前加密资产领域中心化交易所数据造假现状频发。据加密货币资产管理机构Bitwise调查,审查的81个交易所中,只有10家交易所没有参与虚假数据;交易所的30个交易对正在进行清洗交易,并且有一些货币对具有高达75%的伪造交易量。但交易所自己提到的比特币和以太币交易量的真实数据占比为85%至95%。Bitwise认为,市场上95%的报告交易量,每天成交60亿美元,是交易所伪造数据,欺骗市场与投资者。
区块链透明度研究所(BTI)报告表明,Binance公布的数据中大约10%存在清洗交易,报告中清洗交易所的上币费用总计超过150 BTC,CMC Top 25家交易所中有17家超过99%虚假交易,其中许多超过99.5%,包括前50名交易所中交易量排名中的35种货币。
CCDEX从技术和业务两个方面解决交易所流量造假问题。从技术方面,CCDEX采用多撮合节点相互竞争、统一胜出规则、底层区块链与胜出撮合节点相互制衡、其它节点监督的方式,杜绝了交易所自身造假的可能,也杜绝了其它撮合节点造假的可能。从业务方面,CCDEX以“流量”(交易量)为基准扣除交易手续费,如果存在虚假交易或流量造假,这实际上也是实现了虚假流量的变现。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