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车间的“少人化”、“无人化”大势所趋

描述

从企业的工厂智能化实践看,企业打造无人工厂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淘汰工人,而是通过减少可重复工种实现“少人化”,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和车间改造,让工人的数量大幅下降。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无人超市”、“无人酒店”、“无人驾驶”等无人化服务开始出现。因此,“无人化”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正在融入人类的生活。在工业领域,“无人化”开始作为企业推动工厂智能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当前企业面临招工难、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以及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降低对工人的需求,提升生产线的柔性化和自动化生产能力,已经成为推动工厂无人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工厂无人化实践

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无人工厂是一个巨大诱惑。无人化意味着人工成本的大幅下降,而且通过机器换人还可以实现产品的快速生产和交付。2011年,郭台铭为解决招工难和人力成本快速上涨等问题,就启动了大规模的机器换人计划,计划到2020年让富士康的自动化率达到30%。截至目前,富士康已部署超过4万台自研的Foxbot工业机器人,大量的流水线工人被机器人替代。除了富士康,包括美的、格力、华为、富士康、东莞劲胜、正大食品等企业近年来也纷纷投入到无人工厂的实践,通过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探索智能工厂发展新模式。

2012年美的已投入6亿元改造费和6年的时间,打造中央空调核心零部件全自动组装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70%,生产线人数下降50%,产品合格率达到99.9%。

在东莞劲胜的打磨车间,60台机器手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一台机器手替代6至8名工人,原来需要650名工人的车间,现在只有60人负责看线和检查,未来将减少到20人。与熟练工人相比,刚上线的机器手虽是“新人”,但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却远超熟工、能手。

在正大食品无人水饺工厂,机器24小时不休息的工作,从和面、放馅再到捏水饺,是一条完全干净整洁的流水线。以前工厂需要200个工人,现在生产相同的东西用工却在20人以下,这意味着“无人工厂”压缩人工可达90%。

从企业的工厂智能化实践看,企业打造无人工厂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淘汰工人,而是通过减少可重复工种的普工实现“少人化”,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和车间改造,让工人的数量大幅下降,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无人工厂的目标是减少附加值低的岗位,而不是无人化。

黑灯工厂≠无人工厂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格力电器在全国有八个基地,基本都实现了无人工厂生产,也就是用机器替代人的操作。同时她将这些工厂成为“黑灯工厂”。即可以关闭作业区域的照明灯光,把工厂完全交给机器。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所有的加工、运输、检测过程均在空无一人的“黑灯工厂”内完成,无须工人值守。

黑灯工厂到底是不是无人工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在工厂的车间或流水线看不到人看作是“无人工厂”,从技术上讲智能化终究能做到这一步,但事实是否如此却需要另作他论。对于机器替代人这个话题,马云的观点非常深刻:“决定世界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是技术背后的理想、梦想和价值体系,人类不可能完全被机器替代,人类具备创造力、思考力,而机器不具备,机器再厉害,它也造不出文字。”

对我们这些从事工业转型的人而言,智能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智能化是为了支撑企业的核心战略,比如为应对个性化需求,降本增效等业务需求,企业需要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过程对柔性化能力,为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企业需要利用机器人替代人完成附加值较低的重复性工作,同时提高生产制造效率。但这背后所有智能系统的运行、操控和维修都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不是普通工人。

随着工厂智能化转型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涌现,在不断创新的技术驱动下,工厂车间的“少人化”、“无人化”会成为趋势,而支撑这一趋势发展的是背后无数的技术工程师,作为工厂的“隐形人”,他们需要在综合考虑效率、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决定哪些工作由机器完成,哪些由人完成,这是一个人机协作的过程。因此,黑灯工厂虽然很炫,但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制造模式,一味追求无人化的黑灯模式,其实偏离了智能制造的本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