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进入家庭的经济驱动因素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在医疗保健上的花费持续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范围内,医疗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创新高,而持续增长的人口和老龄化的趋势表明这一增长势头在短期内无放缓的可能性。 

应对这一挑战的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让治疗进入家庭,让曾经需要在医院依靠专业设备的患者现在可以在家中进行治疗。血压计、血糖仪等小型设备进入家庭已有些年头,而近年则出现了诸如雾化器、输液泵甚至是透析机这样更复杂的设备也被引入家庭的趋势。这一新模式的双赢价值明显,既减少了病患消耗在医院及往返交通上的时间,也解放了部分医护人员及有限的床位资源。

操作失误的风险

随着更多的患者开始在家中使用更为复杂的医疗设备,不可避免地也增加了使用错误的可能性,而后果可能是致命的。Facebook的误操作可能会让你上传错了张照片,而错误使用输液泵则可能导致致命的超剂量给药,因此防患于未然是重中之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要求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所有医疗设备都必须进行产品可用性测试,而任何有可能因误操作而对生命构成威胁的产品都不可能获得上市批准。

用户界面(UI)举足轻重

人性化的用户界面(UI)设计对于降低病人设备使用错误的风险至关重要,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在家中自主使用较为复杂的设备。事实上,考虑周全的UI设计不仅只是单纯地减低操作风险。一款好用的产品甚至能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病患的健康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

可惜,环顾目前市场上的家用医疗产品,优秀的UI设计屈指可数。原因很多,除了因缺少产品竞争而不思进取外,还有就是设备选择权通常在医护专业人士手中,而并非最终使用者(病患本人)。更深入一步说,为产品买单的通常不是使用者,而是国家医疗服务提供者或者保险公司等。因此,在权衡产品侧重时,功能、可靠性、价格始终被优先考虑。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正在发生。设计的改进可以从点滴开始,一些基本设计原则的应用就有机会改善使用者体验。以下列举几点设计原则供大家参考:

01

用使用者能够理解的语言

作为产品的使用者,普通病患对于医学常识和医疗设备的理解水平不能与医护专业人员相提并论,因此,产品上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文字语言必须通俗易懂,避免过于专业或者深奥的术语。特别是在使用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设备报错,那所显示的故障说明必须清晰直观并向用户提供解决建议。

*罗氏出品的Accu-Chek® Aviva Expert 电子血糖仪除了有出错警示之外,还会显示出错原因并引导使用者如何应对。

02

减少对说明书的依赖

我们理所当然那地认为病人会在开始使用设备前熟读说明书。可现实情况是说明书可能遗失、可能被损坏,甚至不少人觉得预读说明书根本没有必要。面对这样的使用习惯,使用界面如果能做到随时提供正确指引和帮助,那么即使是初次上手的使用者也能安全流畅地使用产品。

*图为费森尤斯Liberty®连续循环腹膜透析机。操空屏幕上清晰地逐步指导机器设置。

03

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

任何一条多余的需要病患使用者记住的信息都可能增加错误使用的几率。从优先级考虑,关键信息必须时刻可见,同时减少需要使用者进入信息输入的步骤和内容。如果该病患长期使用同一个剂量设置,那么设备是否应该内化记忆,避免让使用者每次开机都要重复输入。

*BraunVista®输液泵自动存储最近一次使用的参数设置,免去每次要重复输入的步骤。

图片来源:dotmed.com.

04

以合理预判降低错误的发生率

即便再熟练的使用者也还是有可能偶尔出错。对于正常使用流程以及错误多发环节的熟悉可以帮助预判使用者操作的合理性,并在设备设计开发时就规避风险。假设使用者当前输入的剂量数值远高于平时的数值,程序启动前就发出预警信息会更为有效地防止误操作。另外,控制按键的布局至关重要,“启动”或是“电源”这类最重要的控制按键必须合理放置在最不容易被误触发的位置。

*PDD为默克雪兰诺设计的easypod™自动注射器就刻意将设置界面和注射启动按键明显区隔。设置界面位于产品正面而激活注射动作的按钮则在机器顶部。分离不同属性的操控界面可以有效减低误注射的风险并确保使用者在完全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才开始注射动作。

05

完整而流畅的体验设计

最后,我们应该尽量以更广的视角看待和设计使用者体验,而不是孤立地只关注某个产品。即使数字技术飞跃进步也不能独自撑起体验设计的全部,和物理界面实体产品甚至服务设计的整合和互补才是提升用户整体体验的正道。设计开发一款医疗设备,也许我们需要把病患体验的起点和终点设定地更远些。从医患双方的沟通开始,到病人拿到药物,这些过程都可能需要被纳入产品设计的考量,而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和工具(Human-Centred Design)是帮助我们了解体验、设计体验的最好途径。来源:PDD设计咨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