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必驰专注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打造最实用、有趣的人机交互体验

描述

“ 品途商业评论是互联网时代“新商业第一媒体”,旨在用好内容助力企业成长,通过商业逻辑分析、模式盘点、新技术新系统介绍等深度内容,提供最具参考价值的商业资讯。

国内媒体像疯了一样的扎堆报道人工智能,这给不了解人工智能的读者造成了认知上的很大误解。唱衰派表示人工智能全是泡沫,用不了多久那些鼓吹者就会被啪啪打脸。而另一个极端派则直接将人工智能等同于机器学习,通过谷歌的AlphaGo和Master来证明机器学习的力量有多么可怕,甚至表示奇点将提前到来,人类马上会因为人工智能进入一个完全未知的时代。

这些肆意占领大家注意力的内容,也让圈内从业者和圈外投资人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导致2016年催生出了很多To VC的公司。这些公司,用罗振宇的话说,都是“为了融资而搞事情”。据报道,2016年1月至9月这段时间,光是机器人产业公司就猛增了400多家。

与大环境相反,真正在做事的人工智能公司会低调很多。思必驰就是一个例子。

前两天在思必驰的北京中心,思必驰CMO龙梦竹接受了品途商业评论专访。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下来,龙梦竹谈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低调”。2007年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已经走过了十年,作为国内顶尖的语音交互技术公司,圈内几乎无人不知,但是圈外很多人还都以为思必驰是一家初创公司。

龙梦竹认为“过去一年,人工智能行业已经被媒体进行了十分集中的曝光,但如果你注意看,很多谈的都是前沿论文或者实验室技术,都是一些demo。这样的东西对媒体来讲,有噱头,能赚眼球,但对改变大众生活,感受人工智能为生活带来的真正变革并没有帮助,造成实际改变甚微,但社会预期过高的现象。”

据资料显示,目前思必驰已经完成了多轮数亿元巨额融资, 2012年,思必驰获联想之星和启迪创投联合投资的A轮数千万人民币,2015年底获阿里2亿元B轮投资,时隔半年,2016年9月完成 C轮,最后这次融资没有透露融资额和投资方,龙梦竹表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需求太旺,投资项目品类也十分繁多,略显有些浮躁与浮夸,对于技术性企业而言,脚踏实地做实事才是生存的重中之重”。

图1 思必驰联合创始人俞凯

思必驰很少对外发声。其联合创始人俞凯是剑桥大学语音博士,也是思必驰的首席科学家。CEO高始兴也毕业于剑桥大学商学院,负责整个公司大方向的战略和运营,“找人找钱找方向”。用龙梦竹的话说,CEO高始兴是个很脚踏实地的企业家,从来不搞虚的东西,也不怎么抛头露面。“高总认为,技术型企业应该专注技术,拿出实际案例,用实际行动带给大家惊喜。”龙梦竹说。

图2 思必驰CEO 高始兴

思必驰的三驾马车

思必驰的核心技术是提供基于语音交互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及基于特殊智能硬件产品的模块阵列。这些技术主要由三条业务线来实现落地:智能车载、智能家居和智能机器人。

智能车载

这三条业务线中,目前,智能车载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领域。龙梦竹向记者介绍,智能车载分为前装、后装和互联网汽车三个细分领域。前装指的是通过与汽车厂商合作,在汽车出厂时就装配好的智能车载系统。后装则主要是指通过和单独的硬件公司合作生产的智能车载设备,可以单独销售、安装。而互联网汽车是指与汽车厂商在整车上的合作。

前装因为涉及到出厂标准问题和整体战略的配合,不大可能让厂商专门为这套设备多开一条生产线,所以前装车厂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而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领域,思必驰已经与一些车厂建立了合作,但具体落地还需要时间。所以,目前思必驰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后装方向,比如智能后视镜、智能车机、HUD和车载音箱。同时在前装领域也保持积极配合的态度,目前已经进入几家国际知名车企的白名单中,有待进一步的沟通。

图3 思必驰与乐驾科技合作的的车载产品:车萝卜二代HUD

这些合作的智能车载硬件都搭载了思必驰的对话操作系统(AIOS),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流畅的语音交互,还通过与高德地图、大众点评、墨迹天气、酷我音乐、喜马拉雅FM等第三方内容公司进行合作,集成了丰富的内容服务。为了更直观介绍,龙梦竹向记者现场演示了两款使用了思必驰语音交互技术的智能后视镜的使用。说出唤醒词,智能后视镜便被唤醒,随后你就可以进行语音命令,比如拨打电话,回复微信,路线导航、听歌、找附近吃喝玩乐的地方。据了解,该系统目前已升级至最新版本,新增了one-shot一把说、自定义唤醒词、导航/音乐中的快捷交互等功能。

智能车载的盈利模式是收取技术授权费,用户每激活一台设备,厂商就要支付思必驰一笔授权费,也就是说,产品销量越大,营收越可观。近年来,智能车载后装市场一直十分火爆,据龙梦竹透露,智能车载能达到数亿的市场规模,从最近12个月的后台数据来看,思必驰在智能车载领域的用户数每个月都保持百分之百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目前已有300多家车载厂商采用了AIOS集成方案,比如易图、捷渡、天之眼等。“在智能车载后装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思必驰已经是第一。”

智能家居和智能机器人

在智能家居和智能机器人领域,思必驰的客户不乏阿里、腾讯、小米、魅族、360、海尔、联想、美的这些知名企业。

图4 思必驰与大华合作产品:乐橙小乐育儿机器人

图5 思必驰与联想合作产品:联想音箱

除了提供软件层面的语音交互解决方案,思必驰的麦克风阵列技术也被广泛用于智能家居和智能机器人等硬件中。

思必驰麦克风阵列分为单麦、四麦线性阵列和环形6+1远场麦克风阵列,单麦阵列主要用于近场语音交互,优点是成本低、集成快;四麦线性阵列和环形6+1远场麦克风则是用于远场语音交互,不同点在于四麦的拾音范围是180°,而环形6+1远场麦克风阵列的拾音范围是360°,但它们都能提供5米内的远场交互,5米识别率能达到92%。龙梦竹介绍说,思必驰已经将6+1麦升级至6麦阵列,在效果上甚至优于6+1麦的效果,而且成本更低。

跟智能车载后装市场产品一样,搭载了思必驰语音交互方案的智能家居和智能机器人也能提供丰富的第三方内容服务。

坚持B2B模式,未来五年不做To C的产品

在人工智能领域,既有像出门问问那种To C的产品型公司,也有像思必驰这种To B的技术型公司。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在决定做To B还是To C时纠结了很久,后来选择了To C,做了自己的智能手表Ticwatch,他认为只有To C的模式才能形成规模化。而龙梦竹认为,“思必驰不直接做To C是基因决定的,思必驰是技术型公司,技术型公司是为产品服务的,保持专注是最基本的企业态度。其次,如果做To C,需要重新组建团队,包括硬件团队、运营、供应链关系等,这是不小的挑战。所以,至少在未来5年内,我们不会直接做To C产品。我们更愿意专注技术内核,把更好的交互提供给优秀的合作客户,共同去开拓市场。”

图6 思必驰CMO 龙梦竹

龙梦竹向品途商业评论表示,严格来说,思必驰也并不是纯粹的B2B公司,而是B2B2C。思必驰提供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应用于智能硬件产品,最终为消费者用户使用。因此,思必驰在专注技术的同时,也特别注意用户市场的反馈和需求,配合厂商的产品需求,促进技术提升。“所以,思必驰才会根据市场,第一个推出可打断纠正的技术,第一个推出实时转录的语音输入。”

技术是人工智能企业生存的关键

龙梦竹认为,2017年,会有更多的人工智能企业的诞生,也会有很多人工智能创业企业的牺牲。原因有两点,第一,盈利困难。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没有盈利方式,只有与具体行业、产品结合起来,才能有产出;第二,大公司都开始发力人工智能,市场必然会洗掉一部分不够好的公司,筛选规则决定了优胜劣汰。

“很多这两年兴起的人工智能公司其实在底层技术上还是相对薄弱的,比如说语音识别,这个就是考验底层技术,只有掌握了语音识别技术,才能向更多方向延伸。而有些企业其实是没有识别引擎核心技术的,他们往往是通过调用思必驰、讯飞或百度的语音识别引擎接口,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必然会遇到阻力与困难。其实就是技术壁垒相对薄弱。”龙梦竹说。

进一步来看,2016年以来,国内很多公司都开始在布局人工智能。百度是大张旗鼓的在布局,小米也开始组建语音技术团队,海尔也在组队做语音。现在很难找到一家与人工智能不相干的互联网公司。除了百度是铁了心要做,还有很多公司都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而这造成的影响是,“你要做得不好,大公司们可以自己组团来做,你要做得好了,可能还有其他公司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优胜劣汰和大浪淘沙,古人给了我们多么经典教育啊,等这波投资潮退去,一定有很多公司会出问题。”龙梦竹说。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道:“思必驰将来想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龙梦竹答:“专注技术和体验。”随后又指了指思必驰的宣传册封面,笑着说道:“专注人性化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打造最实用、有趣的人机交互体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