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元器件维护基本常识

电子常识

2651人已加入

描述

  显示器是电脑中的基本输出设备,是人与电脑对话的窗口。它在电脑配置中是一个耐用器件,许多电脑的升级都是在保留显示器的前题下进行的。电脑主机一般只能使用两三年或四五年,便因所使用的新软件的技术要求提高,而被淘汰;但显示器对一般用户来说,可以使用十年左右,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显示器出问题。下面我们就显示器元器件的一些基本常识做个简略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1.电容:

  电容常见的标记方式是直接标记,其常用的单位有pF,μF两种,很容易认出。但一些小容量的电容采用的是数字标示法,一般有三位数,第一、二位数为有效的数字,第三位数为倍数,即表示后面要跟多少个0。例如:343表示34000pF,另外,如果第三位数为9,表示 10-1,而不是10的9次方,例如:479表示4.7pF。

  更换电容时主要应注意电容的耐压值一般要求不低于原电容的耐压要求。在要求较严格的电路中,其容量一般不超过原容量的±20%即可。在要求不太严格的电路中,如旁路电路,一般要求不小于原电容的1/2且不大于原电容的2倍~6倍即可。

  2.电阻:

  电阻主要有碳质电阻、碳膜电阻、金属膜电阻三类,应用最广的为碳膜电阻,最高档的为金属膜电阻。电阻的阻值以色环来标示,其中最常见的为四色环标示和五色环标示。如采用四色环标示,其第一色环是十位数,第二色环为个位数,第三色环为应乘位数,第四色环为误差率。例如:四色环的电阻的颜色排列为红蓝棕金,则这只电阻的电阻值为260欧,误差率为5%。

  3.晶体管:

  彩显中使用的晶体管主要有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可控硅和场效应管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三极管和二极管,如何正确地判断二、三极管的好坏等是学维修显示器的关键之一。

  (1)晶体二极管:

  首先我们要知道该二极管是硅管还是锗管的,锗管的正向压降一般为0.1伏~0.3伏之间,而硅管一般为0.6伏~0.7伏之间。测量方法为:用两只万用表测量,当一只万用表测量其正向电阻的同时用另外一只万用表测量它的管压降。最后可根据其管压降的数值来判断是锗管还是硅管。硅管可用万用表的R×1K挡来测量,锗管可用R×100挡来测。一般来说,所测的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两者相差越悬殊越好。一般如正向电阻为几百到几千欧,反向电阻为几十千欧以上,就可初步断定这个二极管是好的。同时可判定二极管的正负极,当测得的阻值为几百欧或几千欧时,为二极管的正向电阻,这时负表笔所接的为负极,正表笔所接的为正极。另外,如果正反向电阻为无穷大,表示其内部断线;正反向电阻一样大,这样的二极管也有问题;正反向电阻都为零表示已短路。

  (2)晶体三极管:

  晶体三极管是彩显中最常见的元器件之一,如何判断三极管的好坏是彩显维修的关键。要判断晶体三极管的好坏,方法是用万用表的R×1K挡或R×100挡测量。对于NPN型管,当负表笔接基极,正表笔分别接集电极和发射极时,测出的两个PN结的正向电阻应为几百欧或几千欧,然后应把表笔对调再测两个PN结的反向电阻,一般应为几十千欧或几百千欧以上。然后再用万用表测量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阻,测完后再对调表笔测一次,两次的阻值都应在几十千欧以上,这样的三极管可以断定基本上是好的。

  晶体三极管主要起放大作用,那么如何来判测三极管的放大能力呢?其方法是:将万用表调到R×100挡或R×1K挡,当测NPN型管时,正表笔接发射极,负表笔接集电极,测出的阻值一般应为几千欧以上;然后在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串接一个100千欧的电阻,这时万用表所测的阻值应明显的减少,变化越大,说明该三极管的放大能力越强,如果变化很小或根本没有变化,那就说明该三极管没有放大能力或放大能力很弱。

  4.集成电路块:

  要判断集成电路块的好坏,可用万用表测量集成块各脚对地的工作电压、对地电阻值和工作电流是否正常。还可将集成块取下,测量集成块各脚与接地脚之间的阻值是否正常,在取下集成块的时候可测量其外接电路各脚的对地电阻值是否正常。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更换集成电路块时,一定要注意焊接质量和焊接时间。   在更换集成电路块时一般要求用同型号、同规格的集成电路来进行替换。实在找不到原型号、原规格的集成电路块时,可考虑用相近功能的集成电路块来代替,但需要注意的是,代替时要弄清供电电压、阻抗匹配、引脚位置以及外围控制电路等问题。

  5.行输出变压器:

  行输出变压器(俗称高压包)是显示器中经常出问题的大件之一。其容易出的毛病主要为内部短路。这时可通过万用表检查电源电压来判定其是否正常,若行输出变压器绝缘性能下降或有匝间局部短路现象时,将使得行扫描电流激增,开关电源输出电压下降。因此,可通过测量电源电压来判断行输出变压器是否短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