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汽车的畅想和分析

描述

软件定义汽车究竟为何物?

说道汽车,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发动机、变速器等等硬件。但你有没有想过,真正能够改变现在汽车形态是什么呢?

近年来“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所谓软件定义汽车,是指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所决定的未来汽车,它是一个大型的移动终端,可以连接各种服务,将人从单一的驾驶中解放出来,在乘坐中进行娱乐、休息和办公。我们会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在手机上下载不同的软件,比如查路线、听音乐、网购等等,可以说这些五花八门的软件更高质量的辅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未来的软件定义汽车也是这样,未来汽车内部的所有软件都会集中到小小的处理器上,凭此就可以实现智能驾驶,车载娱乐,也可以减少交通事故,让汽车更加节能环保。

据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以及IHS研究报道,80年代初一辆轿车的电子系统仅仅只有5万行代码,而在今天的高端豪华汽车电子系统中就有6500万行程序代码,是前者的1300倍,未来会更快的增长,车内系统之间交互信息量的激增,正说明了软件定义是未来汽车的必然发展趋势。

软件定义汽车:如何更好地服务驾驶者?

一项技术若想要受到行业以及消费者的追捧,必要具备独特的优势。软件定义汽车在经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升级之后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其中,计算力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此外,娱乐互联和自定义设置爱车更可以让驾驶者享受全新的驾驶体验。

1、计算力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

在过去,驾驶者主要关注是环境和车辆本身。现在,计算力的不断提高也在推动着汽车发展和变革,即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正如第一期中所说:“在单位时间内做出的算术题越多,你的计算力就越强。”随着计算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在等长的时间里完成更多更有效率的事情。驾驶者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升级自身的驾驶体验,更加真实有效的感知车内以及车外的种种行车信息。

2、娱乐互联让驾驶更轻松

汽车有了计算力的加持之后,再配备着高速的5G传输,汽车就可以更迅速的接受移动信号并进行处理汽车导航系统、车内娱乐系统等各类车载服务,同时也可以实现车辆的云服务和V2X,有了它们,汽车既可以安全的在道路上行驶,又可以作为连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桥梁,这一切也都是靠软件来实现的。

3、自定义设置爱车

在软件定义汽车实现之后,驾驶者不仅仅能够体验到驾驶的轻松感,还可以得到一个独特的乐趣,那就是可以通过软件在车辆的控制系统中自行设置爱车的车辆参数,比如,电机输出功率、刹车力度,方向盘的回馈力度等等,这样一来不仅不会让高度整合的行车电脑限制自身的驾驶乐趣,反而会因增强车辆的可变性,为驾驶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驾驶体验。

以上这些听起来是不是让你十分向往呢?英特尔早已立足自身的优势,走在研发的路上。在未来,汽车就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移动站点的角色,驾驶者就可以给汽车搭配不同种类的应用,从而满足驾驶者在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成为人们未来的第三生活空间,更好的辅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智能驾舱解决方案”让软件定义汽车不再遥远

纵观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在围绕自动驾驶、车联网、人机交互技术开展广泛的研发,未来,科幻片中的智能机器人“管家”将不再遥远。比如基于英特尔芯片的“智能驾舱解决方案”技术,现阶段决方案在创新上有三大领先技术:

1、虚拟化技术

在智能驾舱解决方案中,首次在硬件底层处理器之上构建一个虚拟层,从而实现快速启动、共享图像、共享驱动器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操作系统的支持,保证仪表稳定独立的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实现中控屏、仪表屏、后座娱乐屏、HUD投影屏、消费电子屏之间的充分互动,保障仪表安全显示车辆信息。

2、独特的安卓操作系统

英特尔的系统不仅支持HTML5技术,同时可以集成外部应用,更可以在安卓平台上开放一个适合第三方开发的SDK。通过定制化安卓系统,用户可以下载第三方APP来实现,以达到在此平台上开发自己的专属APP下载到自己的车里来使用的功能。

3、车外互联技术

通过LTE和V2X的技术进行对外沟通,将大流量数据的处理都融合在一个平台上,不仅降低了车企的开发成本,并且提升了用户体验的安全性。目前车辆之间的通讯(V2V),已经实现了车辆之间前向刹车预警的预警,特种车辆预警和紧急刹车灯预警等功能。之前我们讲到过的V2X中的路边单元,比如信号灯提示、限速提示和道路施工提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融合实现。

目前,科幻片中的技术已经照进现实。今年即将量产的汽车中就首次搭载了由英特尔、东软和一汽红旗联手打造的“智能驾舱解决方案”,是全球首个在汽车产品中使用虚拟化技术的平台之一,同时也是最先搭载在汽车车型上实现量产的项目,为软件定义汽车的研发道路上奠定里程碑式的作用。

在未来,相信英特尔将会不断探求发展潜力和新的商业模式,进而推动汽车产业的变革,带领汽车行业驶向“芯”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