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5G在全互联时代的作用分析和应用

描述

试想一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用一个便携笔记本畅玩那些需要顶级硬件配置的电脑才可以玩的3A大作,我们不需要下载庞大的客户端,不用考虑移动设备是否兼容这款游戏,更可怕的是,移动设备的功耗却不会比看网络直播高。

而现在这项技术即将实现,welcome to the future.

云游戏的前世:超前的想法与生不逢时的环境

早在2009年,在旧金山举办的GDC游戏开发者大会上,一家叫做ONLIVE的公司向大家展示了云游戏平台的美好愿景。玩家可以不必下载庞大的游戏客户端、也不依赖强大的计算机性能,游戏的运行全部依赖云端处理,只要保证网络的稳定通畅,就可以惬意的享受自己的游戏时光。

图片来源:onlive官网

这种超前又便于理解的新技术立即引起轰动,成为为此次展会的最大焦点。云游戏技术使图形处理与数据运算能力相对有限的轻端设备(thin client)能运行高品质游戏,玩家用移动设备就可以畅玩市面上的大型3D游戏。

“经过五年的不间断服务,OnLive的游戏服务结束” (图片来源:onlive官网)

可惜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高延迟与低带宽难以满足游戏玩家的需求。最终这个美好的愿景还是夭折了。

5G日趋成熟:云游戏将成大势所趋

时间来到我们生活着的2018年,5G技术日趋成熟,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在积极备战,2019年预商用2020年全面普及。曾经因技术鸿沟而无法实现的技术,仿佛瞬间近在眼前。

图片来源:看门狗2官方截图

游戏大厂也曾明确表示:下一个世代,就是云游戏的时代了。

当云游戏时代来临时,玩家只需要打开支持5G互联的笔记本这类移动设备,登录云游戏平台,就可以轻松畅玩由服务器提供的各种3A大作。你用的电脑既不需要强大的独立显卡,也不会有过高的功耗,电脑负载与看一场网络直播无异,却能将游戏画质开至最高来玩。

甚至在未来,游戏的画质压根不需要设置,云游戏默认给你提供的就是技术水平内的最高特效!而且游戏存档全部保留在云端,即使更换设备玩单机游戏,游戏进度仍旧保留,真正做到走到哪玩到哪,即使换电脑也不怕。

几乎所有游戏大厂,都将云游戏作为下一个发展目标,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更好的基础网络。

而在笔记本端,只要使用搭载了5G模块的全互联笔记本,就可以满足云端游戏的带宽需求。满足了网络问题,那在笔记本上体验云游戏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也就是在今年英特尔已经宣布将会联手Sprint为移动电脑推广5G服务,搭载了XXM 8000系列5G调制解调器的笔记本将正式商用,预计2019年我们就可以体验到第一批搭载了5G模块的笔记本,届时我们将体会1Gbps(约125MB/s)的网络传输速率,与1ms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延迟。

英特尔全互联笔记本推荐设计方案

5G作为推动“always connect PC”这一概念的重要基础技术,它打破了全互联PC发展最后瓶颈,而英特尔是开机即互联的最好的实现者。一直以来笔记本电脑的联网方式是基于WiFi和手机热点,这种互联方式在越来越强调便携的未来,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英特尔为PC设备打造了M.2接口标准化模块,打造全互联PC链接管理系统。

——内建LTE、高速省电等特性于一身的新一代笔记本电脑将会成为我们5G生活的中心。还将赋予PC用户不一样体验,例如高速、稳定的网络,Wi-Fi和蜂窝网络的无缝切换链接等。

未来:5G改变的绝不仅是我们的游戏体验

5G≠4G+1G,5G是一次彻底的革新。英特尔致力于用从云、核心网、接入网、无线技术、到智能设备的端到端创新,加速构建万物智能互联的5G世界。英特尔最新一代5G移动试验平台是商业内进行早期5G设备创新的基础,能够对5G网络和设备进行快速的外场测试和互操性测试。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第一,兼顾性能和灵活性,采用了高性能、可重新编程且软件驱动的处理器—FPGA和酷睿 i7处理器,能够快速更新;第二,全频段的支持能力,同时支持3.5GHz~6GHz以下频段以及毫米波频段(包括28GHz和39GHz)。

5G时代的PC作为海量数据的处理中枢,带来的优势不局限于我们在游戏上的体验。在智慧城市相关解决方案中,基于英特尔5G 和物联网技术的CityBeacon智能信息亭通过Microsoft Azure云平台收集数据,提供连接、安防和交流技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信息碎片化。而与通用集团合作的CityIQ智能节点则是通过融入城市照明系统,借助传感器捕捉周围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

2018年是5G即将大爆发的年份,在5G引领的全互联时代,由英特尔引领的5G笔记本电脑会有更多超出我们预期的表现,我们可以摆脱线与Wi-Fi的制约,性能与便携兼具,这不也是笔记本电脑所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未来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将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而在这一切这是到来之前,我们只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耐心等待就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