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比国外落后多少

机器人

533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功能和技术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典型代表是移动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机器人的概念得到了延伸。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概括 的、广义的将具体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一概念不仅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指导作用,而且还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现实。

现在,机器人的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已扩散和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人性化机器。目前,通过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和融合又诞生了“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的名称,这也说明了机器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美国的机器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1967-1974年间,由于政府对机器人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机器人处于发展初期,价格昂贵,适用性不强,导致发展缓慢。此后,在美国机器人协会、制造工程师协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推广的前提下,同时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所具备的优点又适应了美国高效生产、市场多变的需要,从而使机器人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日本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 20 世纪 60 年代的摇篮期,70 年代的实用期以及80年代的普及、提高期三个阶段。日本东京机械贸易公司于 1967 年首次从美国AMF公司引进 Vetsatran 机器人。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于 1968 年与美国 Unimation公司缔结国际技术合作协议,引进Unimation 机器人。日本机器人于 1970 年实现国产化。自此以后,日本进入了机器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时期。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不算太晚,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我国工业机器人开始起步,至今的 40 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的开发期和 20 世纪 90 年代的适用化期,到如今的盛行期。

1972年,我国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高科技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于 1986 年开始实施,在经过几年的研究后,取 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了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 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机器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关节式、侧喷式、顶喷式、龙 门式喷涂机器人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柔性仿形喷涂机器人的 开发;焊接机器人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的开发;焊接机器人的离线示教编程及工作站系统仿真两 ;电子行业用装配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批量生产机器人所需要的专用 制造、装配,测试设备和工具的研究开发。

智能机器人开发研究。主要包括: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和控制策略研究;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和定位技木研究;面向遥控机器人的虚拟现实系统;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基于计算机屏幕的多机器人遥控技术。这些研究开发主要包括:并联机构机床(VMT)与机器人化加工中心(RMC)开发研究;机器人化无人值守和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多机遥控操作的大型散料输送设备。

以机器人为基础的重组装配系统 。主要包括:开放式模块化装配机器人;面向机器人装配的设计技术;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可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装配力觉,视觉技术;智能装配策略及其控制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配置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和融合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控制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的设计应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