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了解什么是物联网IOT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作为2019年科技圈的大热词汇,AIoT热度持续高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科技大咖们角逐的AIoT。

当AI市场爆发,智能家居、万物互联迎来了新的拐点,物联网“以网络连接万物”被注入了新的基因——智能。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爆发,用户对人与机器之间的联系提出新的要求,AIoT市场被激发出来。

AIoT 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也是从机器联网到物物联网,直到人、流程、数据万物联网,目前AIoT的发展也可以分为单机智能、互联智能到主动智能的三个阶段。

●单机智能

在单机智能阶段设备与设备之间不发生相互联系,智能设备需要等待用户发起交互需求。这种情境下,单机系统需要精确感知、识别、理解用户的各类指令,如语音、手势等,并正确决策、执行和反馈。

AIoT行业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以家电行业为例,过去的家电就是一个功能机时代,需要你通过按键帮你把温度降下来或者实现食物的冷藏;现在的家电实现了单机智能,通过语音命令就可以实现调温度、打开风扇等。

无法互联互通的智能单品,只能是一个个数据和服务的孤岛,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使用需求。要取得智能化场景体验的不断升级、优化,首先需要打破单品智能的孤岛效应。

●互联智能

互联智能场景本质上指的是一个相互互联互通的产品矩阵,采用“一个大脑(云或者中控),多个终端(感知器)”的模式。

以实际生活为例,当用户在卧室里对空调说关闭客厅的窗帘,而空调和客厅的智能音箱中控是连接的,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商量和决策,进而做出由音箱关闭客厅窗帘的动作;

又或者当用户晚上在卧室对着空调说出“睡眠模式”时,不仅仅空调自动调节到适宜睡眠的温度,同时,客厅的电视、音箱,以及窗帘、灯设备都自动进入关闭状态。在互联智能阶段智能设备之间相互连接,任何智能设备都可以帮助用户实现相应指令。

●主动智能

主动智能阶段智能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偏好、用户画像、环境等各类信息,随时待命,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提高能力,能够主动提供适用于用户的服务,而无需等待用户提出需求,正如一个私人秘书。

相比互联智能,主动智能真正实现了AIoT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试想一下,伴随着清晨光线的变化,窗帘自动缓缓开启,音箱传来舒缓的起床音乐,新风系统和空调开始工作。你开始洗漱,洗漱台前的私人助手自动为你播报今日天气、穿衣建议等。洗漱完毕,早餐和咖啡已经做好。当你走出家门,家里的电器自动断电,等待你回家时再度开启。

这些电影中的场景将不再遥远,AIoT主动智能就可以帮我们实现。AIoT将最大化发挥AI与IoT各自的优势,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AI能为IoT带来什么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只是实现了物物联网,而市场对物联网的最终要求则是落实到服务上。AI技术的加入,打破了物物相连较为狭小的意义空间,进一步将“万物智联”的概念释放出来,赋予物联网“大脑”,解决具体场景的实际应用。

物联网的本质是数据,IoT为AI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撑,AI技术使得海量数据得以精准分析,从而使智能单品更能理解用户意图。换句话说,IoT是用户说出需求交由机器来做,而AIoT的出现,则是机器发现用户的需求主动去做。

AIoT 的应用场景

●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的目的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通过物联网手段连接到一起,并提供多种控制功能和检测手段。与传统家居相比,满足居住功能的前提下,兼有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等功能。

智能家居在这个层面上只是实现了家庭自动化,而AIoT通过AI赋能,利用用户行为分析,主动帮助用户处理事务,赋予智能家居“质变”,由家庭自动化走向家庭智能化。

●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的主流形态,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AI加持将为城市增加智能元素,形成“城市大脑”,帮助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智慧城市将对现有的政务服务、智慧警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采取统一的智慧化管理,让这些细分领域融入智慧城市的系统中。

● 智能安防

AIoT能够解决单一安防数据无法解决的安全问题、单点智能、系统友好性差等,并能够助力智能安防在多方面提升出更大的价值,如加强音控功能、惠及交通智能等。

AIoT的现状和未来

IoT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带来的如此庞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而数据如果无法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也将毫无价值。然而,人工智能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解决了燃眉之急。物联网可通过连接网络节点收集大量数据,而人工智能可通过数据获取洞察力,并利用分析方法做出决策。也就是说,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增强并改善当前的技术生态环境。

目前在大量数据收集的安全性、物联网互联设备技术兼容性、人工智能智能性方面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利用区块链平台保障AIoT安全性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选择。我们相信,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强大结合未来仍然具有巨大潜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