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
大概是被各路花里胡哨的功能搞成了韭菜PTSD,大家当下买起东西都开始变得无比心思缜密起来,先看两篇评测,再去线下店把玩一番,然后还要去X度X歌X乎检索一番,最终都不一定能下得了手。
剁手前做足攻略是个值得鼓励的习惯,毕竟剁一次手就要吃一次土,谁的钞票是大风吹来的呢?不过因为过于惧怕“噱头”而拒绝一切新兴技术总是有些过于谨小慎微,比如眼睁睁的看着我从便携耳机党转变成为降噪耳机脑残粉的朋友,就一脸不解的表示,降噪耳机真的是用过就再也回不去的装备吗?降噪耳机会不会跟其它噱头型产品一样只是为了收割钱包而来的伪需求呢?
那么首先,降噪功能是伪需求吗?
弗洛伊德的需求理论认为,形成人们行为的真正心理因素大多数是无意识也不可预见,同时人类有很多需求与生俱来,天生就具备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满足的本领。
听起来也许有点懵,但想象一下自己在看到鞭炮即将炸响时是否会下意识的去捂住耳朵,就能明白人类大多对于噪音有着刻在基因里的隔离需求,而实际上高频率、长时间的噪音确实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当然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大多也并非高强度的工业噪音,楼下大妈每天定时打卡的广场舞神曲、楼上熊孩子们旋转跳跃加翻腾而传来的地板咚咚声等都可被归结到噪音类别,而由于这类噪音大多未能达到处罚标准or噪音制造者无法沟通,反而可能更难以被有效解决。
所以降噪/隔噪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真·需求,大到室内隔音墙吸音棉小到海绵耳塞,大家为了拯救自己脆弱的神经早已想尽了一切能用的办法,但它们大多效果平平。
为什么即使已经把自己捂了个严严实实,噪音还是能不经意间突破防线?实际上无论是隔音墙还是海绵耳塞都被归类于被动降噪,但由于噪音的频率高低各不相同,而被动降噪的隔离方案大多只能解决某一种单纯且规则的噪音,比如高速公路附近常见的隔音屏障就能有效的隔离汽车轰鸣声,但声音更小的广场舞神曲却没办法阻拦干净。
所以单纯的防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既然有被动降噪,那么自然就有主动降噪,与一味防御的被动降噪不同,主动降噪是通过麦克风收集周围的噪音并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噪音的声波频率来反向播放完全相反的声波进行抵消,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应对各种不同波段和频率的噪音。而发明了这一技术的,正是Bose的创始人Amar G.Bose博士。
只有一根麦克风显然不能解决主动降噪问题,Bose的技术理论也需要耳机的被动降噪能力辅佐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说想要实现接近完美的降噪方案,一副耳机、至少是像耳机一样挂在耳朵上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传统的包耳式耳机以及入耳式耳塞都天生具有不错的被动隔噪基础,所以这也是我们常见的降噪耳机形态。
为了能抵消噪音,你要戴上一副可以播放噪音的耳机,这种思维想想还是挺带感的。
所以说降噪+耳机的CP确实很美好,但体验过降噪耳机的绝大多数用户会表示,戴上降噪耳机后耳朵会有非常明显的压力感。
这种压力感是从何而来?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频率小于20Hz的“次声波”导致的,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次声波几乎随处可见,但它的频率低于人耳感知的频率下限所以几乎不会被感知。而在降噪耳机消除噪音后,次声波的存在感便凸显出来(降噪耳机消噪频率范围大多在20-1500Hz,次声波并不在其中),而次声波可能会引起敏感用户的生理不适感(根据NASA实验得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开启耳机的降噪功能后会感觉别扭。
摘下降噪耳机承受精神攻击还是戴上降噪耳机承受物理伤害,实际上人生并不是只有这样的双选题,想要消除次声波带来的“别扭感”,只需要像平常那样用耳机播放歌曲就好了。
就像耳机在自己接近一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做的那样。
当然,降噪耳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耳机音质,降噪处理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对音乐产生音染,即使索尼、Bose以及森海塞尔等耳机厂商都一直在竭尽全力的解决这部分问题,但降噪功能对于音质的影响依旧肉“耳”可见。
但实际上在你需要佩戴降噪耳机的环境下,降噪耳机对于音乐爱好者们提供的声音表现已经可以轻松秒杀其它高音质耳机,因为无论多么绝美的高音质,都会在噪音的影响下毁于一旦。
更别提顶级HiFi都是开放式设计,别说噪音影响,好友沉迷在音乐中时你对着耳罩外侧吹口气,对方都能听爆音。
当然只有口嗨似乎并没什么说服力,我们尝试使用烂大街的AirPods、易推高音质的经典之作森海塞尔小馒头、轰头轰成渣的Beats Pro以及索尼WH-1000XM3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对比测试。
首先是小编最常用的AirPods,由于使用的是平耳式设计,没有入耳式橡胶耳塞带来的被动隔噪,AirPods可以说几乎是让耳朵处于“裸奔”的状态,即使将音量开放到了80%以上,地铁运行时的轰鸣声还是可以轻易盖过音乐,用来追剧的话也是只能勉强听到些许BGM,人物对话也多有遗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年都在期待苹果能够AirPods加入降噪功能,同时也是为什么当索尼WF-1000XM3诞生时我们为什么如此激动。
第二个登场的是森海塞尔Momentum,属于比较常见的贴耳式头戴耳机,也是音质党们最乐于携带出门的高音质代表,由于使用了海绵垫层对耳部进行贴合,所以森海塞尔Momentum天生具备一定的被动隔噪性能,但当嘈杂的地铁声传入耳中,正在播放的乐曲还是会受到大量“精神污染”,什么优秀的音质、甜美的女声、宽阔的声场都统统被噪音强压一头。与森海塞尔Momentum同属头戴式耳机的Beats Pro也参与到了测试中,与森海塞尔Momentum不同,Beats Pro使用的是包耳式设计,理论被动降噪性能也要强出一头,再加上Beats注重“动词大词”的调音取向,它本有希望成为非降噪耳机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即使如此轰头的一副耳机,却也轰不过噪音的干扰,除非你愿意将音量调整至最大,并且全程循环能让你灵魂颤抖的电子舞曲(会影响听力,大家不要模仿),否则噪音还是会轻易地干扰到你与乐曲间的暧昧。
而在索尼WH-1000XM3登场后一切都变得非常清爽,当然偶尔熊孩子的尖叫声还是会吓出你一个激灵,这是由于降噪耳机的特性无法完美的应对脱离中低频且不规律的人声导致,但在隔绝地铁发出的噪音后,精神污染已经得到了相当的缓和,你终于能听得到网剧中的人们在说什么,也能静下心来欣赏一下手机中的音乐,当然除了索尼之外,Bose QC35、Bose 700以及森海塞尔PXC550等主流降噪耳机也都能实现如此强悍的隔音效果。特别是在索尼、Bose以及森海塞尔等厂商的努力下,当下降噪耳机的音质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即使是相对挑剔的耳朵也能愉悦的接受了。
当然地铁场景只是我们日常中的常见场景之一,而就小编的使用体验而言,无论是乘坐出租车/飞机、行走在嘈杂的马路边,还是想要在嘈杂的办公室中获得一份宁静、摆脱建筑工地的工业噪音,甚至是只想安安静静的听上一首歌,降噪耳机都是最好的选择且没有之一。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