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爆炸时代下对于数据存储的挑战

存储技术

606人已加入

描述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AI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应用,逐渐让世界连成一张大网,使得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不断加速融合,直至螺旋式上升发展为智能世界。在未来智能世界里,数据不再只是物理世界的记录者,而是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从数据维度来说,我们已经迎来了新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各个行业用户提出了更多不确定的、场景化的需求,需要新的存储模式。”

新价值需求、新应用模式、新部署环境和新数据形态,共同构成了“新数据时代”的基本面。而“精细化”、“即时性”、“整合性”、“不确定性”则成为了“新数据时代”下由新价值需求和新应用模式所驱动的重要变化特征。

“所以,存储必须转型。”浪潮存储产品线总经理李辉表示,基于对数据的理解,对‘新数据时代’的概念理解,浪潮存储在今年3月正式升维了新数据存储理念和品牌愿景,以“云存智用,运筹新数据”助力客户寻找到致胜新数据时代的最优解。“这是浪潮存储理念的一次重大升级,将指导浪潮未来的存储发展路径。”

过去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浪潮存储的理念其实是活性存储。据李辉介绍,活性存储是停留在存储的设备和系统层面的理念,强调存储设备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在文件块和存储等一些应用场景里,通过存储帮助用户更好地解决数据存储的问题。但是,正如上文提到,在如今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应用需求蓬勃生长的情况下,存储如果仅仅是只能存储好数据,显然已经不能够担当大任,存储也要转型。

这一次新的产品理念中,云存是指数据存储需要云存,快速适配云场景,支持各类架构、云计算及开源技术,将以技术创新实现“云化功能与特性”的存储系统交付客户;智用是指数据存储满足大数据、AI应用的运行需求,满足不同行业客户面向智能未来的行业转型实践。在李辉看来,只有先实现了“灵活适配并满足云环境需求”、“支持并面向智能应用发展”以及获得“共享、管理及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才能支持并促进用户在新数据时代下打开更具可能性的新商道。

同时,在存储平台战略下,浪潮还发布了新一代G5存储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EB级极致容量、亿级IOPS、微秒级延迟,以弹性部署、灵活连接的极简架构、一致高效、自动运维的极简管理等多维能力,解锁企业应对云、数、智多重存储新挑战。

作为国内领先的存储厂商,浪潮存储以变革者的身份,在数据存储平台技术迭代和市场开拓上迅速行动。来自IDC2018Q4《中国企业级存储系统市场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整体出货量为15.2万台,同比增长15.0%,浪潮存储出货量同比增长26.8%,增速位居中国第一。

浪潮信息2018年财报显示,浪潮存储连续4年在中高端存储市场销售额增长超过60%,2018年面向统一存储场景的智能存储G2平台销售额过3.5亿;面向云计算、AI、大数据场景的分布式存储AS13000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40%,覆盖政府、通信、能源、广电等重点行业;面向关键计算的G2-F系列全闪存储,上市半年以来实现5000万的销售,覆盖金融、能源等行业;此外,浪潮存储聚焦行业,在视频监控、广电行业分布实现115%、160%的销售增长。

浪潮存储2018年获得的良好市场表现,在于浪潮存储对行业预判和技术上的提早布局。据悉浪潮过去三年累计投入了10亿元研发浪潮存储系统,且在研发能力、人才培养、生态共建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浪潮推出的两款最新数据中心级存储平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级分布式存储平台AS13000G5与浪潮数据中心级高端存储平台AS18000G5,则继续补齐浪潮存储在高端存储上的布局。

在刚刚过去的IPF2019大会上,浪潮存储再次发布多款存储新品。面对新数据时代的快数据需求推出了新一代全闪存储G5,包括高端全闪存储平台HF18000G5、中高端HF6000G5、中端HF5000G5,以及全新自研NVMeSSD固态盘。此举使得浪潮G5存储平台的产品形态更加完善,实现了全闪存储从高端到中高端、中端的覆盖,从存储系统到存储核心部件的覆盖。

目前,浪潮存储形成了混闪存储、全闪存储、分布式存储在内的最完整的存储产品家族,全面满足传统应用和云数智场景下,对大数据或小数据的高效存储、流动、共享和管理等需求。从行业来看,金融、通信、政府、企业、互联网、媒资、医疗、教育等行业都是其主要客户市场。

文前所述清华大华计算摄像仪器高通量在线采集存储系统采购项目,浪潮存储正是其项目中标方,也展示了其落地PB级大工程的交付能力。据悉,浪潮软件定义存储AS13000解决方案为该项目提供40个节点的存储系统,应用于控制28台高灵敏度相机进行高通量数据的并发采集和存储,满足了用户每台相机每秒30张,每张1.69亿像素,存储稳定带宽达20.16GB/s,最长拍摄时间48小时,存储空间约为5PB。这个项目背后也正映射出浪潮践行“新数据时代”的存储理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