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医疗器械或将造就“体联网”时代

医疗电子

428人已加入

描述

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在创办Neuralink两年后,终于公布脑机接口新进展:运用超细聚合物管线和神经外科机器人,解决植入物尺寸和管线硬度不足难以植入的问题。该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在瘫痪患者身上植入设备,帮助其控制手机或电脑。作为医疗领域的前沿赛道,有关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每一步进展,都能在业内掀起新的兴奋点。

区别于人工关节、假肢、支架、人工心脏瓣膜以及一些组织工程产品等无源植入器械,本篇专题将重点介绍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人工耳蜗、植入式药疗系统等有源植入器械。与往年相比,2019年尚未出现新的植入式医疗器械品类。在植入式器械细分赛道,国外头部玩家有美敦力、波士顿科学、雅培、MED-EL等,国内头部玩家有乐普医疗、诺尔康等。

此外,国外近几年先后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初创企业,如Magenta Medical、CorMatrix、Senseonics等,大部分企业目前已有产品获得FDA批准。未来,它们或许会成为巨头们在这一领域的强劲对手。反观国内,目前在植入式设备领域的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一些中小型企业目前的产品也多处于中低端水平,国内在这一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植入式设备的落地产品主要有心脏除颤器、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胰岛素泵、药疗系统、脑神经刺激器以及监测系统等。心脏除颤器又名电复律机,是一种应用电击来抢救和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医疗电子设备。心脏除颤器用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抢救设备之一。

目前,在全球人工耳蜗市场上,有三大人工耳蜗设备制造厂商共占据全球人工耳蜗市场超过90%的份额,分别为澳大利亚的科利耳(55%)、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20%)和奥地利的MED-EL(20%)。(该数据来源于cochlear implant help网站。)药疗系统一般是通过植入式装置进行有规律地缓慢给药,把药物直接释放至最佳生理部位,这种装置一般由电子及长寿命电源来控制和供电,在人体内形成“药物通道”。

植入式心脏监测仪可以帮助医生通过植入装置,远程测量患者肺动脉中的血压波动情况,并相应调整药物剂量。而植入式血糖监测仪可以代替频繁且痛苦的扎针测试,与智能手机连接后,监测设备可将血糖数据传输至智能手机。如果患者血糖出现问题,他们可以在手机上收到警报,根据情况通过服用胰岛素降低血糖,或补充糖分提高血糖。

作为技术和研究密集型领域,植入式医疗器械受到严格的审批法规管辖。尤其在国内,我们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指导植入式医疗器械产业良性发展。我们国家多次出台植入性医疗器械相关引导性、鼓励性政策,逐步形成重点发展植入性医疗器械良好氛围。此外,地方政府也先后发布文件,加强对植入式医疗器械的指导和监管。

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由集成电路技术、能量供给技术、植入式电子系统材料、体内外双向通信技术,以及仿生技术为核心支撑。集成电路技术:体内植入部分的核心。能量供给技术共分三种:植入式电池(锂电池)、体外经皮电磁耦合传输系统(TETS)以及生物电池。

植入式电池广泛采用高能量密度和高效电容量的长寿命电池,如锂电池等。不过,锂电池使用十余年后,需要更换,而患者也要面临再接受一次手术的痛苦。这是植入式电池最大的短板。TETS供电方式一般在植入患者体内的电子系统较为复杂时采用。生物电池是将生命体自身的能量如化学能、动能、热能等转换成电能的自身发电方式。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生物电池,以解决锂电池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问题。

植入式电子系统材料是埋植在人体内部的植入器械,其外壳封装材料和一些动作装置、传感器、探头均与体液和血液相接触,这些材料要保证绝缘、无毒、无腐蚀性,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外双向通信技术:大部分植入器械通常由体内植入部分和体外测量与控制部分组成。植入式系统需要解决体内、外信息的交换问题,通常采用电磁波与红外线作为信息载体,完成信息的遥控与遥测。

植入式医疗器械具有数据采集、无线连接、远程监控、近场通信等功能,不仅可以监测人体健康指标,还能治疗疾病,修复人体机能。随着植入式医疗器械应用场景的增加,不少乐观人士认为,人类离“体联网”时代不远了。不过,植入式医疗器械在解决诸多疾病难题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

另外,对于心脏起搏器来说,电池的存在会增加其尺寸,甚至会影响它的设计和性能。针对上述挑战,医学界目前正在探索解决方案。瑞士有最新研究表明,心脏起搏器有望利用太阳能供电;美国科学家甚至提出利用胃酸为电池提供能量。这些方案目前多停留在设想及实验阶段。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科学家于2019年4月研制出了共生型心脏起搏器。该起搏器可以从心脏跳动中获取能量,依靠植入式摩擦电纳米发电机为自身提供电能。目前,这款起搏器已在动物(猪)模型上实现植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难题总有被攻克的一天。当那一天来临时,相信我们确实离“体联网”时代不远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