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孤独症诊疗系统将治愈孩子的孤僻症

医疗电子

428人已加入

描述

自闭症,在中国称为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目前我国儿童的发病人数将近1300万,按照不完全统计,每100个孩子就有一个不幸患上了此病。传统的自闭症方法有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等等。这些方法虽然都被广泛使用,但是有些却缺乏着科学依据。不仅如此,这些传统的方法有着一些致命的缺点。

首先是训练的时间较长,整体的治疗效果较差。许多自闭症儿童每天要接受将近8个小时的治疗,在身心上会感受到疲惫,训练的效果也相应变差。第二,能够实施这样训练的机构较少。拿上海举例,目前只有一家机构是政府所支持的,剩余的30多家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每个机构可以接纳的孩子数量也比较少。最后是师资力量。我国实际自闭症康复老师只能覆盖1.3%的人群,剩下98.7%的人群暂无法得到有效康复训练。能够担当治疗医师,不仅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着充足的实战经验。这样的人才不仅数量少,培养起来也不是一件易事。

因此,杜亚松教授和翟广涛教授想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法,一个更加先进,更为简单,能够完全改善这些缺点的方法。不久,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虚拟现实行业。众所周知,虚拟现实技术有着三个特性:沉浸性(immersion)互动性(interaction)和想像性(imagination)。在两位教授的眼中,这三个特性根本就是为自闭症的治疗量身定制的。

自闭症的患者通常有着最重要的三个障碍:交流能力障碍、互动能力障碍以及想像能力障碍。交流方面是说不愿意和社会进行交流,不愿意和人进行交流。互动的话,因为缺乏交流,互动就更难了。想像力方面,自闭症患者不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别人对自己是关心还是漠然,自己是不能理解的,缺乏对外部世界在发生什么,别人在想什么的认知。 并且随着岁数的增长,自闭症患者的治疗难度将会加大。

而这三个障碍与虚拟现实的三个特性是相互对应的。

在调查的过程中,两位教授了解到其实在国外,使用VR技术治疗心理疾病已不是一件新鲜事。恐高、各种恐惧症(如幽闭恐惧症)等心理疾病案例不在少数。当然这之中也存在自闭症的案例,相应的论文也有将近100多篇。可以说,欧美在这方面是领先于我国的。

但是,两位教授在研究后惊奇的发现,目前国外的案例仍有83%停留在虚拟环境的概念上。一台计算机显示器,里面只是放一些虚拟的内容。国外的很多孤独症训练的工作,实际上用的是这种形式。使用这样的内容直接让患者进行社交方面的训练,是完全不符合上述的三个对应特性的。

不仅如此,这样的内容还会让患者产生一个认知上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国外,有一个学术界非常常用的例子——“咖啡馆”事例。让一个孩子从一个咖啡馆的一头走到另外一头,中间会有一些陌生人来挡你的路,或者是跑过来跟你交流,看你的反应是什么。

这个内容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两个教授认为:实际操作上,一开始就给孩子们这样的操作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们应该先考虑如何让孩子们带上虚拟现实头盔。

所以不同于国外,他们将VR自闭症的治疗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受训练,首先需要让孩子把头盔戴上。如果说孩子拒绝虚拟现实显示模式,后面一切都无法发生。在接受之后是第二个阶段认知训练。通过虚拟现实的内容让患者对人、物、事件获得基本的认知。第三阶段是从虚拟过度到现实。毕竟孩子们接触到的是虚拟世界,需要通过各种场景将知识迁移到真实世界,从而在真实世界中拥有社交功能。

于此同时,他们与英特尔在VR行业里不期而遇。英特尔负责人表示,他们与医微讯的合作是在去年开始的。VR技术在医疗行业的辅助治疗包括诊断,英特尔也一直在关注,去年他们将VR技术用于像手术示教方面,还有社区医院做一些患教,比如说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等。

英特尔从前两年就开始关注VR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回到这个合作项目,他很感谢交大和精卫中心的牵头,在学术上和医学指导性上给为英特尔提供了一个方向。也很高兴英特尔的VR技术在面对没有药可以吃的疾病当中,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康复治疗的效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