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放言酷睿i9-9900K处理器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游戏处理器

处理器/DSP

891人已加入

描述

日前在德国科隆游戏展上,Intel放言发布一年的酷睿i9-9900K处理器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游戏处理器,友商虽然在缩短性能差距上做的不错,但还是没法超越酷睿i9-9900K,而且Intel表示会继续在性能上领先。

当时媒体报道都提到了Intel是在展示了一系列测试结果之后才这么说的,不过昨天没见到媒体放出Intel的具体测试,好在xfastest公布了详细的Intel官方PPT及测试数据。

看文章之前,大家要了解Intel到底在跟AMD争论什么,起因是AMD在锐龙3000系列发布会上证明了自家处理器不论单核还是多核性能都比Intel的九代酷睿更好,而AMD用的测试是CINBENCH R20测试,跑过CPU测试的玩家应该都知道这个测试软件。

但是Intel有不同意见,认为CINBENCH测试软件没有什么代表现,无法体现真实性能,想以此来推翻AMD的宣传,这场争论从台北电脑展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Intel提出了“实际应用指引”(Real Usage Guides,简称RUG)的概念,并搬出了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5th Ed 一书作者的说法——唯一一致而且可靠的性能衡量方法,就是实际应用所表现出来的性能。

那么Intel都认为哪些测试是代表实际性能的呢?主要是SYSmark 2018、MobileMark 2018 与WebXPRT这三款,还有Sony Catalyst、Cyber link power director 17 Ultra 与Adobe photoshop CC等常见软件。

Intel不认可CINBENCH R20软件,因为这个软件是为了衡量Cinema 4D性能的,但不是所有人都会用电脑做渲染工作。

SYSmark 2018 采用实际的应用程式衡量工作、创作与电脑反应速度的测试情境,例如微软Office、Adobe、Chrome 等一般电脑用户所使用的应用程式作为测试工具。

而MobileMark 2018 则是采用 SYSmark 2018 相同的测试情境,但主要是衡量笔电电池的续航力。

WebXPRT 则以常见的网页工具、指令来衡量电脑浏览器的效能。

Real world Fluid Simulation 点出内存延迟问题

除了杯葛真实性能问题之外,Intel还直击了AMD处理器的两个痛处,一个是内存延迟,一个是频率,首先来看内存延迟的问题。

Intel 使用了 Real world Fluid Simulation 流体模拟的程式来表达Intel 的核心设计下有着相当出色的内存效能。

下图的两台电脑同时运行模拟来比较,右手边是采用Intel Core i7-9700K 的8 核心处理器,左手边的机器则是AMD Ryzen 9 3900X 的12 核心处理器。

下图测试结果是,Intel Core i7-9700K 进行这流体模拟只需要15 分钟的运算时间,但是核心较多的 AMD Ryzen 9 3900X 却需要17 分钟的计算时间。

在这个应用测试中,不仅考验CPU性能,还会对内存性能有较高要求,Intel指出锐龙3000处理器使用CCD及CIOD设计,核心与内存之间存储数据都需要IF总线,所以Core to DRAM 延迟需要75ns、Core to Core 则需要78ns。

相比之下,Intel的酷睿i7-9700K处理器Core to DRAM 延迟只需要62ns、Core to Core 也只需要44ns,如此一来即可让8 核心的 i7-9700K 赢过 Ryzen 9 3900X 。

除了直戳内存延迟的痛处之外,Intel还对比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就是游戏性能,因为很多游戏也只优化到4-6核,但对频率要求较高,这样的情况下酷睿i7-9700K也要比锐龙9 3900X处理器更好。

下面这张图则是Intel援引Tomshardware、TechRadar等第三方媒体的结论,指出AMD的锐龙3000处理器turbo加速频率实际使用中要比标称频率低,达不到标称水平,而在这点上Intel的处理器加速频率是更高的。

最后的结果呢,Intel指出虽然在CINBENCH R20测试中AMD的多核处理器普遍赢过Intel处理器,但在真实性能测试的应用中就不一样了,比如SYSmark 2018中酷睿i7-9700K的性能都是12核锐龙9 3900X的1.03倍,酷睿i9-9900K则是后者的1.06倍,其他测试中Inel处理器也是如此,少则持平,多则领先9%,反正都不像CINBENCH中那样输很惨。

原文剩下部分是介绍Intel十代酷睿Ice Lake U性能的,感兴趣的可以看下,这里就不提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