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黯然退场后,医疗行业的大门成功被人工智能攻陷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互联网医疗黯然退场后,医疗行业的大门成功被人工智能攻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20世纪技术迭代现象的真实写照。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互联网将生活生产方式过渡到数字化,而人工智能则把数字化生活发挥到极致。但是在医疗这个传统、巨大、且复杂的行业中,互联网的革命最后并没有掀起大浪。

因为众所周知,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不同质的问题是我国医疗现状的显著特点,特别是顶级专家更是凤毛麟角。据悉,我国3.1万家医院中,三甲医院占5%左右,但他们却完成了50%的门诊人次和36%的住院人次接待。此外,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常见病和慢性病诊疗等"六位一体"的服务,但许多基层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弥补人力资源以及素质,提升效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了医疗行业的重中之重,而这样的迫切需求正是人工智能的强项。所以,医疗行业选择拥抱人工智能。

在了解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后,政府不断推出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人工智能医疗,医院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临床应用。政策的肯定与医院的开放,催化了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大量有志之士涌入人工智能医疗行业,企图解决各种症结。据相关数据显示,医疗保健领域人工智能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3.5%,并且市场额将于2025年达到276亿美元。

从市场上的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来说,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点:从技术层面来说,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是该行业中应用较多的技术流,随后语音技术也成为了重要的技术方式。从场景应用上来看,影像辅助诊断是大多数企业的切入点(且以肺结节为热门病种),后续问诊、病理分析等应用相继火热,解决的疾病类型也从最初的肺结节,走向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元化病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变化中,整个医疗市场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者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参与者:传统医疗大企业与新兴技术创新企业。

医疗行业的创新非常讲究对于行业的细致理解,而该领域专业且复杂,需要常年的累积。传统医疗大企业如医疗软件企业、器械企业等,拥有丰富的数据,和与医院打交道的经验,这对于需求的理解和产品的设计研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新兴的创新企业主要以技术为导向,在人工智能革命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个市场中的参与者都争先恐后地创新,那么,他们分别如何在创新的道路上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行业探索未知领域?

这个答案也许就藏在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下简称AIWIN)中。本次大赛设置了,医疗、金融、交通、工业、机器人5个赛道方向,共有514 个有效项目参与。此外,来自产业、工程、学术、投资、载体 5 个方向的近 50位评审专家,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分别针对相应方向的项目进行了阅读分析和背景调查,开展了讨论研判及3 轮投票。最终,大赛会在各方向遴选出 TOP3 的 3 个项目,共组成总数 15 个的 AIWIN 年度获奖项目,以及综合各方向情况,额外遴选了 20 个项目,作为入围的年度榜单项目。榜单将于8月30日公布。

显然,本次大赛最终角逐榜单的企业或者项目,都在上述两方面具备显著特点。那么,这些参赛项目的创新到底有多么别具一格?他们可以给行业带来哪些新思考?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赛事与项目的一线情况,大赛决定提前推出三篇关于各赛道项目展播的系列新闻稿,旨在将那些人工智能“实干时代”的佼佼者的故事,细致地分享出来。本文则是将长镜头引向那些分别来自医疗赛道的大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创新项目,旨在挖掘出他们是如何撰写自己的创造故事。

医疗大企业——硬核创新的“代言人”

本次医疗赛道中,有两个来自大企业内部创新的参赛项目值得瞩目:

一: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人群慢病筛查及管理平台-上海健康云。本项目为慢病患者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疾病风险评估、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重大慢病危害。

二:上海仪电(集团)中央研究院研发的“汇享福”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本产品是软硬结合,云+端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形成了医疗辅诊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主要从三方面提供产品价值:护士远程监护;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预测;智能辅助医生诊疗。

两个项目均脱胎与医疗大企业,在数据和应用场景方面均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万达信息是国内最大的医疗卫生信息化软件企业之一,其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全国4亿人口电子健康档案。 海量的数据对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来说则是肥沃的土壤。而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国企,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发起单位,其与微软,商汤等人工智能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合自身的软硬件实力和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可以保证产品的领先性。

基于自身的实力积累,上述两个大企业也将创新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据万达信息健康云事业部总经理潘铮介绍:我们基于“上海健康云”平台为16个区提供糖尿病早发现和并发症筛查信息化服务,通过相关AI技术辅助糖尿病风险评估已经达到72.8万人,单次筛查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他表示,之所以以糖尿病切入是因为,通过慢性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脑卒中等)的早筛,可以提前发现高危人群的疾病隐患,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患病风险,大大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具备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上海仪电(集团)中央研究院的高级技术经理陈广怡,则表示,“汇享福”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以护理切入,打造智慧护理工具。“护理是医疗行业的重要板块,近年来面临着医护人员压力大、院内感染事件频发、患者需求难以满足等痛点。”他表示,本次参赛项目针对相关痛点,研发了6大护理子系统和2大AI辅诊应用,有效降低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率、药试剂风险、褥疮发生等,大幅降低查房数据差错。

医疗类大企业的内部创新项目在资金、场景、数据等方面有丰富的资源,所以,其战略往往比较宏大。

新兴企业——不可阻挡的“思考者”

作为新兴力量,技术创业公司的市场策略更垂直,更创新大胆,此外在应用上更偏深度。如本次大赛医疗赛道中的两个项目:

一:上海数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心电图人工智能及产业化项目。 本项目通过心电可穿戴监测设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电图智能诊断领域的应用,实现对心脏的实时监护,并以房颤为切入点,解决房颤中心建设过程中,筛查手段缺失的痛点。 其房颤AI诊断的阳性筛查准确率达到了98.5%。

二:奕诊(上海)医疗咨询有限公司研发的奕诊人工智能全专科辅助诊疗系统。该系统在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辅助医生精确诊断, 并协助医生排查危重疾病及转诊。对慢病管理则依指南推荐治疗方案,帮助基层医生有效管理慢病。 该系统已直接对三十余万人次的患者进行全方位的鉴别诊断,首诊命中率高达98.6%。

许多新兴的人工智能医疗企业都是由技术人才创立的,对于医疗行业的认识相对较欠缺。所以,一家完全新兴的企业在进入行业时,会遇到对需求认识不足的问题。但是上海数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事业部总监陈广怡表示:“我们一直在心电诊断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所以当新技术出现时,就很自然地考虑到产品的创新升级。”他认为,在产品中所遇到的难点是如何让医生迅速地接受全新概念的AI产品。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引入了医学专家指导,这样就会保证顺利落地。“医疗领域有很多痛点,所以有大量机会。新兴公司需要找准一个细分领域的切入点,耐得住寂寞,把必要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就有做大做强的机会。”陈广怡基于实践,分享了对于新兴企业的建议。

而说到“做大做强”,奕诊(上海)医疗咨询有限公司的CEO戈家霖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大小企业都需要更多的创造力。“面对以前从来未走过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地创造和迭代。也许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如牛毛,但我们在不断循序渐进地往前走。”他总结了奕诊的理念。事实上,该公司也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巨大突破性、创造性的新兴企业。其研发的诊断系统是一个全专科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这是AI领域的巨大挑战。要知道,市面上的产品多是针对单病种,因为多病种应用的研发成本非常高,且难度大。不过经过14年的积累,奕诊的系统一共覆盖了4000个病种,涵盖12个科室。此外,考虑到具体的科室场景不同,思路也不同,该公司还在落地方面做精、做细。

尽管看起来,新兴企业不像大企业内部的创新项目那样家大业大,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新兴企业是应时而生的新势力,他们在技术上有造诣,适应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都非常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