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的需求在同比增长,上海AI产业同样面临“人才荒”问题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上海有三大优势,人才、政策和场景,这三个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得天独厚的。”商汤科技副总裁、研究院副院长张少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汇聚了上千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包揽了全国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人才,相关产业规模超700亿元,在“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下,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间”。

这其中,利用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优势,吸引企业将人工智能研究室落地上海,成为上海积累人工智能产业资源的重要方式。

同时,面对AI人才全球化争夺和场景落地趋势,如何吸引和留存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出真正顶尖的AI大牛和深耕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议题。

AI人才聚集地

作为人工智能明星企业,商汤科技是上海人工智能人才和政策红利的受益者。

2017年,商汤科技入驻上海徐汇,据张少霆介绍,上海员工的规模在两年间翻了很多倍。其中医疗团队超过半数的成员都在上海办公,包括研究员和产品团队。

与此同时,上海还是商汤智慧教育布局的重要区域。自去年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在上海发布《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以来,商汤科技与上海多所高中达成试点合作,相关课程、配套实验室陆续入驻。今年,卢湾高级中学挂牌“商汤科技实验中学”,成为黄浦区教育和商汤科技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合作的实验基地学校。

“上海有很好的基础教育,还有很多优质的大学,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当中起来的公司,有很多领军人物也是从上海的高校走出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资源。”张少霆表示。

事实上,除了商汤科技、科大讯飞、依图科技、流利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本土创新型企业和巨头外,AI人才全球化争夺也已经在上海打响。

两端人才匮乏

伴随市场普及,人工智能产业进入高关注、高需求、高发展阶段,AI人才需求也在同比增长,上海AI产业同样面临“人才荒”问题。

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刘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AI人才架构而言,“两端”人才尤为缺乏:一块是高端的技术算法、基础研发工程师,另一块是落地到场景后,进行后续跟踪和维护的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

AI青年科学家联盟秘书长胡涵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目前AI建设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地“言必称AI”,另一方面真正顶尖的AI人才其实很少,只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如何去伪存真,将精英筛选出来,然后挖掘促进他们的合力,是当下AI人才建设的一大重点。

尤其是进入2019年后,人工智能公司从谈概念、讲技术,进入到拼场景、抢落地阶段,技术创新公司能否深入理解行业打法、能否赋能产业链降本增效以及实现协同发展,决定了其发展速度甚至生存空间。其中既懂技术又懂商业化落地,能够深耕场景的综合性人才极为匮乏。

上海亿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楠有切身感受。亿镜智能科技是一家专注情感计算心理情绪识别AI技术的公司,其核心产品异常人群预警分析系统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公共安防、医院、教育等。

俞楠表示,情感计算心理情绪识别涉及到神经学、医学、工程、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掌握前沿理论和技术的顶尖人才也就几个,往往要七八顾茅庐才能将顶尖人才请过来,为此企业必须快速跟跑,“拉帮结派”吸引人才。

平台式培养AI人才

如何填补人才缺口,并在人才优势基础之上做好梯队建设,培养出真正顶尖的应用型人才?上海在进行有益的尝试。

2018年,上海推出18个功能型平台,推动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包括合作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所,建立人才实训基地。

刘毅认为,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平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安全技术的创新与长远发展,离不开顶尖的人才和专家团队加入。而培养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政产学研用资结合,实现政府、学术、产业界的紧密连接。

比如,上海控安依托中科院何积丰院士团队,探索建立了前沿工程师工作室与顶级科学家工作室机制,即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细分领域冠军,并以工作室的形式引入科学家及工程师团队。在该制度下,工作室只需安心专攻技术,平台公司会全权接管孵化任务,帮助其完成市场化、产业化,并尽可能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上海市首批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院长郑军奇告诉记者,研究院目前有全职在职、全职聘用、顾问专家、兼职人员和合作研究员五类员工,通过采取灵活的双聘制度,吸引高校教授和专家到平台来,推动科研项目落地,培养实践型AI人才。

IReGo智能助行康复训练机器人是平台上的一款研发产品。该产品最初由上海大学郭帅教授团队研发,2018年郭帅教授将项目带到研究院进行机械、电气、电磁安全等检测和评定,修缮了不少产品漏洞。据介绍,不少检测装备价值上千万,研究院研发平台可以降低收费,让更多创新型企业使用,并且提供技术支持。

在顶级人才建设上,AI青年科学家联盟发起了“A班计划”,该计划是在全球AI人才高速流动背景下的“精准孵化”,聚焦年龄在20~30岁之间最具潜质的AI青年,包括博士生、学者及初创企业创始人等。

据联盟执行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文俊博士班班主任卢策吾介绍,在选拔人才上,除了要看发表多少篇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之外,更看重他们究竟做了什么,需要去各个学校、顶尖企业打听,通过大量推荐的方式,将AI青年科学家聚在一起,提高产生突破性研究的概率。

“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创家是有代价的,你需要补充很多技能,要过产品关、商业关、管理关。”联盟执行理事、氪信科技创始人兼CEO朱明杰强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