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RAID技术保证磁盘的可靠性

存储技术

609人已加入

描述

在我们日常的认识中,磁盘是非常可靠的。作者03年自己组装的电脑的磁盘现在还在用着,想想都快二十年了。很多人可能会想,消费级的磁盘都这么靠谱,那企业级的岂不是更加厉害。其实并非如此,其实磁盘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

作者有幸参观过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发现成堆的故障磁盘。据说,该数据中心每天有几十块磁盘出现故障。谷歌在设计其分布式文件系统GFS的时候,也是将磁盘作为非常不可靠部件进行考虑的,因此在其架构中通过多副本保证其可靠性。

想想其中的原因,大概是使用频度的差异造成的错觉吧。我们平时使用的磁盘平均下来每天应该不会超过一小时,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没有数据读写。而数据中心磁盘则是7*24小时运行,且负载很重。试想,如果让你7*24小时不歇着,估计...

好了,废话少说。既然磁盘这么不靠谱,我们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存储领域保证磁盘可靠性的技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日后学习,我们就以Linux内核为例进行介绍,其实技术是相通的,大家可以迁移过去。在Linux操作系统下提升磁盘可靠性的技术就是RAID技术。具体实现有两种,一种是通过MD实现的多磁盘设备,另外一种是LVM。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通过MD实现的RAID技术。

一、RAID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具体的比抽象的容易理解。因此,为了让大家更加容易理解本文介绍的内容,我们先从具体的内容开始。

1. RAID的基本原理

RAID的全称为廉价冗余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从字面可以看出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廉价的磁盘组成一组磁盘,从而提高磁盘的整体可靠性。在Linux操作系统层面,其实就是将物理磁盘通过软件抽象为逻辑磁盘。以RAID1(两块磁盘存储相同的数据,在出现一块磁盘故障的情况下,数据不丢失)为例,通过Linux内核中的软件创建一个虚拟的块设备,而该块设备中记录了底层对应的物理设备及相关参数。

RAID

图1 RAID示意图

因此,从用户层面来看就是一块普通的磁盘设备,而在底层却是2个独立的物理硬盘。当用户向逻辑磁盘写数据的时候,其中的软件会通过参数进行计算,并将数据重新定向到底层的物理设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即使出现某个物理磁盘损坏,用户的数据仍然完好无损。

2. Linux下RAID管理

在Linux操作系统下可以通过mdadm工具非常方便的创建RAID。我们以RAID1为例演示一下如何创建。可能很多同学没有多块物理磁盘,其实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机创建虚拟磁盘或者loop设备模拟的方式创建RAID。

为了方便大家练习,本文就通过loop设备模拟磁盘来创建RAID。首先需要创建2个loop设备。具体执行如下命令:

RAID

图2 创建loop设备

成功运行上述命令后,在/dev目录下就多出2个设备,分别是loop0和loop1。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设备当做磁盘来使用。下面我们就可以创建RAID了,非常简单,通过一条命令就可以了。


mdadm --create /dev/md1 --level=1 --raid-devices=2 /de 

在上面命令中/dev/md1表示创建的新设备的名称,level=1表示是RAID1,后面分别是物理设备的数量和具体的物理设备路径。

除了创建RAID之外,mdadm还支持很多功能,比如获取RAID的详细信息(mdadm --detail /dev/md1)。

RAID

图3 RAID的详细信息

该命令的功能很多,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具体内容大家自行学习就行。后面我们重点从原理和实现层面介绍一下Linux的RAID技术。

3. RAID软件架构

Linux的RAID实现在用户态和内核态都有涉及。其中用户态主要进行RAID的管理,而内核态一方面配合用户态进行RAID管理,另外一方面则实现对IO的处理,这部分才是RAID最为核心的内容。

RAID

图4 软件架构

对于基于SCSI物理磁盘的RAID来说,Linux环境下整个软件架构如图4所示。其中虚线以上的为用户态的软件模块,虚线以下的为内核态的软件模块。这里比较核心的是RAID公共层,在这里主要创建md设备,该设备是一个逻辑设备,也是用户可以看到的RAID设备。其下则是具体的RAID模块,用于实现不同的RAID级别(算法)。

再往下就是通用SCSI驱动层了,也就是图中的SCSI磁盘驱动这一层的内容。该层其实是SCSI系统的上层驱动(SCSI子系统分为上中下三层)。RAID模块通过调用该层的数据访问接口就可以实现物理磁盘数据读写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物理磁盘并不一定是本地磁盘。由于基于SAN或者其它协议的磁盘可以通过光纤或者SAS线连接到主机,并呈现为物理硬盘。这种物理硬盘与本地物理硬盘没有任何差异。

二、RAID的代码浅析

针对Linux内核的具体实现,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代码。关于代码部分我们以RAID1为例介绍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创建RAID的逻辑;另一部分是请求处理逻辑。理解了上述内容,也就理解了关于RAID代码逻辑的大部分内容。

1. 关于RAID的超级块

接触过Linux文件系统的同学应该对超级块不会陌生。在RAID中也有超级块(superblock),并且作用与文件系统类似。RAID超级块的作用类似,可以将超级块理解称为RAID的地图。RAID软件对底层物理磁盘的一切操作都以该超级块为依据。

Linux的RAID有多个版本,包括0.9、1.0、1.1和1.2四个版本,且版本之间并不能保证兼容性。对于1.2版本的RAID,其超级块位于开始4KB偏移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dd或者其它工具将该数据导出到文件中,并通过二进制工具查看。

RAID

图5 RAID的超级块

如图5是作者导出的上面创建的RAID1的超级块信息及数据结构(mdp_superblock_1)对比图。如果看不清楚也没关系,大家可以自行获取上述进行,并对比。

RAID的超级块内容非常多,在本文不可能一一介绍。这里大家只要知道这里面包含创建时间、RAID级别、设备大小及同步信息等内容即可。后续我们可能会专门介绍超级块中每个成员的具体作用。

2. 创建RAID核心流程

创建RAID的流程是由用户态触发,内核态具体完成的。RAID的创建核心分为3个步骤,具体如下:

用户态工具mdadm根据参数构建超级块,并写入物理设备

用户态工具触发创建md设备(RAID设备)

用户态工具触发内核,是RAID处于运行状态

其中第一步我们不再解释,原理很简单,大家自行阅读代码即可。关于第二步,用户态工具(mdadm)通过向/sys/module/md_mod/parameters/new_array中写入一个名为md*的字符串来触发内核创建md设备。

RAID

图6 RAID创建流程

这里的核心是分配一个关于md设备的数据结构(mddev),并且调用通用块层的接口创建一个通用块设备并添加(add_disk)到系统。成功之后,我们就可以在/dev目录下看到我们想创建的md设备了,设备名称就是mdadm传入的参数。这里面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分配md设备的数据结构的时候会关联一个名为md_make_request的函数,该函数就是RAID的IO处理函数。

此时已经可以看到设备,但是还不能使用,因为RAID设备还没有与底层的物理设备关联起来。因此,后续mdadm工具会通过系统调用触发内核启动RAID,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

RAID

图7 RAID启动流程

此时,内核会根据超级块信息执行若干动作,并且更改其中某些状态标记。成功之后RAID设备就可以使用了。关于细节我们这里不做介绍,介绍了大家也记不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阅读代码。

3. 读写请求核心流程

前文我们知道创建RAID其实是创建了一个通用块设备,并注册了请求处理函数(md_make_request)。当在用户态通过文件系统接口访问该块设备(RAID)时,虚拟文件系统会调用该函数(请参考本号之前关于SCSI磁盘的文章)。因此,关于RAID的读写流程,我们就从该函数开始介绍,下面先看一下整体流程。

RAID

图8 读写流程

从图8可以看出整个流程还是比较简单的。在公共层会根据参数调用个性层的接口,对于RAID1来说就是调用raid1_make_request函数。该函数中会根据请求类型出现不同的分支,上图是写数据的流程。

RAID1本身比较简单(请求分别放入底层物理磁盘),IO经过简单处理后会放入一个队列中。然后唤醒守护线程刷写队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