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拍照指纹会被盗?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拍照喜欢比剪刀手的人要注意了!

今天上午,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上,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主任张威给出一个吓人的提醒:拍照时如果镜头距离够近,“剪刀手”照片通过照片放大和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将人物的指纹信息还原出来。

此言一出,在网上掀起了激烈的讨论,有网友戏称:“剪刀手,永别了。”还有的恍然大悟:“难怪有人的剪刀手反着的手背向外。”有的还开玩笑,以后拍照干脆握拳,为了保护脸部信息还要戴面罩。

不少网友听到这个消息

就慌了——

还有网友想好了应对妙招——

心疼这几位朋友……

玩笑归玩笑,倘若靠拍照就能轻易获取他人指纹,并用于违法犯罪,那么无论是对于信息安全还是财产、生命安全都是一个巨大威胁。

“剪刀手”有风险的说法很早就有

按照张威的说法,“剪刀手”很容易泄露身份信息,“基本上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就能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在1.5米-3米的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出50%的指纹,只有超过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

所以他提醒,不但不要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指纹、不在不可信的设备上录入自己的指纹外,而且不要在3米内拍摄“剪刀手”照片,带有自己指纹信息的照片不要在网上乱发。另外,家里若是有指纹门锁,尽量设置指纹加口令的双因子方式打开,才能保证安全。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剪刀手”第一次和指纹识别尴尬“相遇”。最早是在2014年,德国一场黑客联盟会议上,有黑客组织从网上下载了一组德国国防部长的高清照片,他们从中挑选了几张包含手部特写信息的,用一款专门识别指纹的软件,就提取到了德国国防部长的指纹。

不过,这个组织并没有将这一研究通过真实实例验证。也即他们拿到了指纹也没去干什么坏事,只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醒全网,要注意指纹的安全。

在国内引发更多热议的是3年后。2017年,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给出的研究结论。他们用204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不同距离拍摄人像,同样通过照片放大和人工智能增强技术,在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能够100%还原出被摄者的指纹,在1.5米至3米内的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出50%的被摄者指纹。

这一说法和张威的提醒一致。不过,日本这家研究所公布实验结果似乎另有目的,因为他们随后就声称开发出了一种透明纸膜,不仅能隐藏指纹,也不影响指纹解锁。

通过拍照获得的指纹真能解锁吗?

我距离拍照和指纹解锁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5月份。当时受百度安全的邀请,有着黑客奥斯卡之称的Defcon第一次走出美国,在北京举办了活动。在活动现场,百度安全一位叫灰灰(化名)的小伙子就向所有人展示了生物识别到底有多不靠谱,其中就涉及了指纹和虹膜识别。

据灰灰自己介绍,他在百度从事系统安全研究,在大学时就对拆解和研究电子产品很感兴趣,毕业后从事安全方面的工作也使他额外关注各种锁的安全。结果和小伙伴发现,目前市场上各个厂家极力推广的指纹和虹膜识别都存在很大漏洞。

现场,他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和设备,几分钟内就“复制”出了一枚指纹,拿着它们无论是打开手机还是打开指纹锁都没有问题。“采集这些指纹也很容易,比如一个人按的手印,拍照下来就能制作一枚指纹,或者用一个高倍照相机也能实现。”

听到这是不是有点慌?对于“复制”指纹的过程,灰灰强调了两点:首先,对照片的精度和亮度有要求,放大后不能很暗也不能模糊,这样才能够获取精准的指纹信息。换句话说,这件事通过大部分手机是完成不了的,何况现在许多手机还自带美颜功能,别说指纹了,连抬头纹都被美颜了。

所以,拍照获取指纹,听上去简单,除非是有人刻意为之,且拥有专业的摄影器材,否则也很难成功。

其次,拿到指纹后做的硅胶指模,只能用来解锁没有“活体指纹识别”的手机或者智能锁,并不是所有锁都能被轻易破解。这么一来,能不能解锁,问题就抛给了手机和智能锁本身。

光学识别容易被假手指欺骗

郎先生在杭州做了10多年智能锁的生意。据他了解,市面上的指纹锁的识别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光学识别,一种是半导体识别,常说的电容识别就属于这一种。

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利用光线反射,相当于给指纹“拍照”;后者采用“活体指纹识别”,利用人体真皮组织的电特性,获取真人手指的持续有效的指纹特征值数据。

光从两种方式的技术原理就能看出,哪一种更容易受到假指纹的冲击。按照郎先生的说法,半导体识别可以有效避免指纹膜、假手指的欺骗,单纯的光学识别很难辨别指纹的真伪。目前,银行业也硬性规定,一定要用“活体指纹识别”,以保证一定安全等级的活体检测能力。

“如果说是照片获取的指纹,那受影响的应该就是光学识别。”他表示,目前大的指纹锁品牌普遍采用的是半导体识别,少数采用光学识别的也加入了活体指纹识别,“不过,现在做指纹锁的厂家太多,很多小厂觉得普通家庭被人获取指纹的可能性不大,为了节省成本就降低了安全性。”

不光是在指纹锁领域,手机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常见的手机指纹识别有四种:热敏、电容、光学和超声波。传统手机普遍采用电容识别,也就是HOME键。后来“全民屏”流行,手机厂商开始推屏下指纹识别,光学和超声波识别技术站到了前台。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手机屏上操作很容易因为汗渍和油渍留下指纹。之前在一年一度的“GeekPwn 极棒破解大赛”上,就有人用一张可以反光的塑料卡片就解锁了屏下指纹锁。原理就是通过光纤反射,指纹接收器会把屏幕上的指纹油渍误认为是机主的手指,解除锁定。

市面上指纹锁的质量堪忧

虽然安全性较高的指纹锁可以降低“剪刀手”照片带来的风险,但目前市面上指纹锁的经不起太多考验。

就在最近,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消费者协会委托中国家电研究院对网售智能门锁进行测试,测试样品包括三星、名门、箭牌、鹿客等28个品牌的38款智能门锁。测试项目主要包括电磁兼容试验、环境试验、IC卡解锁试验、指纹解锁试验、密码逻辑安全性和电路非正常试验。

测试结果显示,28个品牌的38款智能门锁,竟然没有任何一款智能门锁通过所有检测!

其中,有14款智能门锁样品宣称采用活体指纹检测技术,对假指纹可以进行防护,但检测人员使用假指纹进行试验时,均被轻易解锁,涉及鹿客、海尔、箭牌、TCL、固特、金点原子、凯迪仕等多个品牌的样品。

之前,灰灰和团队对市面上的指纹锁和手机都做过一些测试,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有的品牌声称采用了更好更安全的技术,但实际上还是用的最便宜最简单的技术,因为觉得出事的概率不高。”

或许也是这个原因,从2018年至今,智能指纹锁的质检结果一直不太好。2018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40款智能门锁做了风险监测,25%的样品指纹识别功能存在安全风险。

2019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等对29款主流智能门锁商品开展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48.3%的样品密码开启存在安全风险,50%的样品指纹识别开启存在安全风险,85.7%的样品信息识别卡开启存在安全风险,开锁方式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所以,在提防摆“剪刀手”泄露指纹的同时,更应该看看指纹锁本身有没有风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