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屏智能音箱成为AI战争的关键吗

人工智能

636人已加入

描述

今天,最具有AI技术的硬件,非音箱莫属。短短5年时间,智能音箱从小众产品成为新的生活必需品,“可视化”也正在赋予了智能音箱新的可能。带屏智能音箱的火热,标志着智能音箱市场进入下半场。

带屏语音智能音箱「视觉进化」

在视联网时代,只靠语音相互所承载的信息量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带屏智能音箱有了屏幕的加持,可以承载更多的服务和内容,深入更多生活场景,比如热剧电影、视频通话、地图、相册等更多功能。

相比纯语音智能音箱,带屏智能音箱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交互上的不足。可视化能让用户交互过程中减少焦虑,也不会让用户产生不知道做什么,或者说出指令后,机器回答不知所云的无奈感觉。虽然从技术层面来看,带屏音箱本身虽不能解决多轮对话的能力,但有了屏幕的加持,触控操作代替多轮问答,多轮对话的瓶颈因此得到解决。

另外,带屏智能音箱多了“视觉”这一新的维度,也有了更多商业化可能性。例如会员体系、付费技能、品牌服务等,仅其中一个维度——在视频中投放AI广告收益就相当可观。

智能音箱的边界在哪里

有很多人会质疑,音箱带上了一块屏幕,和电子屏、手机、iPad又有什么区别,与电视、OTT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如今数据上的可观程度是否会成为一场泡沫?手拿 iPad 的用户,是否愿意加入这场改变之中?

其实,带屏音箱虽然顺延了智能音箱的名字,已经彻底脱离了音箱的范畴。和纯音箱相比,带屏音箱的语音交互只占据能力的很小部分。与IPad相比,它具有人工智能赋能的交互能力,智能语音交互切入了很多的场景需求。在智能家居发展下,带屏音箱可以作为未来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包括台灯、电视、冰箱、空调、扫地机等家居电器和设备,都可以被连接到一个智能家庭生态当中。

因此,带屏音箱可说是白纸一张好作画,它可以不断吸纳符合需求的硬件装置,持续深耕内容和服务,持续升级交互能力和体验模式,探索手机、PC所无法触及的体验领域。例如,在小度在家视频音箱上,第三方技能已经成为第一大应用,使用次数超过音乐和长视频。目前小度有 3.3 万开发者,2400 多个技能。

带屏语音音箱经历了一系列行业认知变化,伴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的疲软,正在成为手机之后新世界的主引擎。新的产品会让大家逐步理解,这是一场关于内容矩阵、服务生态、智能生态的家庭场景争夺战役。

热闹是表象,智能音箱仍需不断进步

巨头们奋力比拼着生态壁垒、技术开放的能力、连接设备的数量以及开发者的影响力。关于带屏智能音箱的发展趋势,还有几个问题待解。

智能音箱出货量虽仍在高速发展,但终究有进入饱和的一天。目前,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行业的劣品淘汰会进一步推进。下面将进入比拼服务和内容的阶段,哪个平台承载的内容服务更多,更能够满足用户新的用户需求,将更有机会取胜。

目前智能家居生态呈分散状态,缺少统一入口,市场整体规模持续增长,智能家居是智能音箱的必争之地,只有开放才能容纳更多的生态和开发者。

作为语音交互的超级入口,智能音箱能够积累大量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对生活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助力物联网构成万物互联的大数据平台,并构成未来世界所有联结关系的支柱。衍生的产业链规则将会随之产生该改变,类似打车、外卖、电商等服务,都有可能由带屏音箱来完成。

技术将会是决胜的关键。智能音箱最核心的竞争,还是其背后的语音操作系统,其搭载的语音交互技术成熟度在语义理解上还算薄弱,另一方面,进入家庭场景,在多人复杂的环境下,语音交互的效果有待提高。另外,音箱“可视化”之后,视频交互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都会成为“人屏交互”的关键技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机自由交流”仍有漫长一段路要走。

变革的重要拐点,巨头间竞争激烈

智能音箱引爆后,科技巨头便进入了新入口的抢夺战。国外的谷歌、Facebook,国内的BATJ互联网巨头相继推出带屏语音智能音箱产品,百度小度音箱、小米小爱触屏音箱、腾讯叮当智能屏、京东叮咚PLAY等。中国市场经历了四年发展后,我们从战略决策、行业表现和技术累积来看,百度、阿里已经成为领跑赛道的竞争双巨头。

其中,百度推出的小度音箱坐稳了第一把交椅。根据IDC发布的《2019上半年有屏音箱行业报告》,2019年上半年,百度旗下带屏音箱出货量超过了368万部,超过了排名后四位品牌出货量的总和,远远领先国内外竞品,位列全球第一。

随着AI技术越来越成熟,阿里巴巴、百度、旷视科技、极链科技等科技公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相继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中,带屏智能音箱是目前唯一一个从硬件到框架、到平台、开发生态、应用系统、终端硬件全覆盖的AI应用生态平台。

带屏智能音箱加速落地,意味着智能音箱可以承载更多的内容,有更多的使用场景,成为入口级的设备,甚至下一个时代的搜索入口。全球智能音箱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有望开启全球消费硬件新的周期,更有可能,成为科技巨头决胜AI时代的关键。

来源:搜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