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开启了高速时代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当前,全球化正在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是当前我国倡导的“互联网+”及“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支撑,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力大等特点,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与新业态,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更高效、更智能、更有序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强化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成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全行业70年的不懈努力,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由小变大,由弱渐强,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坚实的网络基础、应用基础和用户基础,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和掌控能力显著提高,正日益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引领产业转型和融合创新的新平台、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新手段。

(一)产业规模中西部第一,是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是发展七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以及“5+1”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始终都被视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作为五大万亿产业之首,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2018年,我省建立了省领导联系指导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作机制,由省领导分别牵头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大数据四个细分方向,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根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局数据,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全国居中西部第1,全国第7位,2018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58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4955.5亿元,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4302.5亿元),同比增长14.1%。预计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第一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破万亿的产业。

(二)重点领域水平提升,行业竞争力居国内前列。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目前已形成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其中军事电子装备整体实力居全国第1位,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居全国第2位,大数据应用指数居全国第4位,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5位,大数据发展综合排名全国第6位,全球第二条、国内第一条AMOLED生产线的成都京东方在四川量产,世界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封装测试,全球5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四川生产,微型计算机年产量超过全国的五分之一。四川是五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和运营中心、成都市获“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正在创建“世界软件名城”,绵阳市正在创建“中国新兴软件名城”。

(三)产业布局得到根本调整,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我省坚持以“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强配套”的发展思路,以电子信息重大项目为突破,支持依托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中移(成都)产业研究院,超高清视频(四川)制作技术协同中心打造一系列产业生态圈,实现产业的链式聚集和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国家级产业园区为骨干、省级、市级工业园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体系,构建了“大”字型的“一核一带两走廊”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即“一核”:成都市;“一带”:成绵乐高铁发展带(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两走廊”:川南发展走廊(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川东北发展走廊(成都-遂宁-南充-广安-达州)。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前,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上全是军品或主要为军品配套。在实施“军转民”后一段时期,以彩电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曾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80%,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生产制造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日益呈现出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平台化、绿色化的特点。传统电子信息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与时俱进。新产业、新模式也在不断壮大,成为发展新动能,产业整体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或产业链环节。目前已形成信息安全、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北斗导航、智慧家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等新增长点。

(五)科教实力雄厚,持续提供强力支撑。四川拥有以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为代表的高等院校119所,每年毕业大学生约30万人,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类专业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四川拥有两院院士58名,在电子信息行业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81名,国家“***”专家227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成都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通信枢纽,是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第四大通信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四川拥有中国电科9所、10所、29所、30所,中科院成都光电所、成都计算机应用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机研究所,总参57所、中航611所,兵装58所,兵器209所、航天七院等以电子信息领域为主要研发方向的院所。全省拥有与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上中下产业链相关的120余个研究所、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二、经验启示

(一)保持战略定力,树立产业发展新理念。四川始终以“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作为引领,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着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效。

(二)聚焦特色领域,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四川省以强基础(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突破发展),促新兴(5G、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融合发展),保安全(北斗、网络安全等领先发展)为重点,实施聚集创新资源、推进示范应用、引进并加快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等措施,聚焦特色、厚植优势,打造“旗舰”型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几个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行业。

(三)依靠创新驱动,塑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围绕增强供给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通过建设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搭建集人才培养、技术授权合作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或孵化器。

(四)实施宽带战略,构筑产业发展新基础。积极实施 “宽带中国”战略,2014年建成了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2015年率先建成“全光网省”,提升了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开展了乡镇通光纤、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通电话、农村中小学和特殊学校免费通宽带等惠民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促经济惠民生,加强全省重点领域各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交通旅游、医疗、教育、食品溯源、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形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