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口的控制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出入口控制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技术形态多态化、产品形式多样化、扩容运维综合成本低。

一、出入口控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优势

1.技术形态多态化。技术形态方面出入口控制解决方案可以将传统控制技术与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指纹、虹膜)、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视频结构化技术、热成像感知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多态性的技术方式。

2.产品形式多样化方面。出入口控制解决方案能够将门禁、闸机、屏蔽门、地锁、门锁、导轨线标等多种产品在局部细分市场上提供各色缤纷的产品形式,定制化程度高,依托互联网+服务的APP应用,可以更好的将单一产品单元与智慧社区、智慧停车、智慧应急、智慧交通等多种智慧城市场景与解决方案相结合,形成更扁平化的应用,直切用户需求。

3.扩容运维综合成本低。这个优势源于出入口控制的设施设备数量基数较大,平摊成本较低,基于各种通用件与定制松耦合特性,更能够降低扩容与运维成本。以门禁通道闸系统为例:随着视频和访问控制的IP化应用,集成已经变得更加容易,越来越多的分销商、系统集成商密切关注该市场的发展。在不同的出入口场景,需要不同类型的通道设备,门禁通道闸随处可见,可以说只要有需要操控人流进出的地方就有通道商品的用武之地,门禁通道闸运用可谓非常广泛。

二、出入口控制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的疑难

出入口控制系统虽然应用广泛,技术成熟,但也在存在诸多的疑难问题。

1.成本上涨带来的风险问题。出入口控制应用比较依赖设备制造的原材料成本,2017年金属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行业成本持续走高。出入口控制设备中金属及加工类材料成本占直接材料成本的50%,而折叠门、岗亭、道闸、地锁等终端产品的金属及加工类材料成本占直接材料成本的比重高达80%,因此出入口产品对原材料价格具有高度敏感。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原材料尤其是金属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速度始终高于经济增速。在新常态下,虽然增速减缓,但是长期来看技术原材料价格上涨仍然是趋势,如果不能改变金属材料高占比的产品特点,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将会造成出入口控制产品成本直接上涨,压缩产品利润空间。

2.产品的高科技性能可否转化为良好用户体验是出入口控制行业又一风险。“高科技、高智能、互联网”等新型科技将不断融入安防领域,出入口控制产品也是如此,“物联网、智能识别、第三方支付”等时兴的科技性能是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而这些新科技性能能否有效落地,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是产品性能得到市场认可的关键。目前,出入口控制产品执行环境尚不完善,更多依赖人工操作和维护。而高科技产品对于现场操作人员的素质、文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从事物业、保安等出入口控制人员的实际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无法满足要求,差距较大,这对于产品的实际性能发挥形成了阻碍。

3.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现阶段出入口控制行业集中度较低,尚未形成充分竞争,生存空间较大。因此整个行业进入的壁垒较低,高增长、低门槛会吸引更多的潜在进入者参与竞争。由于产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很多新兴科技成果迅速应用到产品设计领域,形成高科技行业的标签,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会加大对新型出入口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再加之越来越灵活宽广的融资渠道,新型企业会更容易获得资金来发展高端产品,传统产品面临快速升级或被迫淘汰的极端局面,由此判定出入口控制行业竞争将会是日趋激烈。

4.资产投资风险。出入口控制行业受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对基础设施建设、工商业产业、住宅房产投资等政策较为敏感。“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投资将不再是主要拉动经济增长动力,同时资本正在远离这块市场,在2014、2015年异常火爆的智能停车领域,在2016、2017年异常冷清。如今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互联网+停车真正的命脉在于线下资源的争夺,事实上这个市场已经是厮杀激烈的红海。从安居宝2017年上半年报告来看,公司归母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由于公司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项目和城市云停车联网项目,使得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持续增加。目前资本对智慧停车项目的担忧主要是业务需要大量持续性的资金注入,智慧停车一直没有形成明晰的盈利模式。智慧停车业务的核心是停车场资源,但在国内这些资源的所属权“身份”复杂。

5.“互联网+”成为未来出入口控制发展的疑难。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出入口控制行业将会迅速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并不轻松,各个疑难杂症接踵而来。未来的出入口控制行业将不再是单一的产品竞争,而是考验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尤其是在智能物业管理和用户出行的民用安防市场。通过互联网连接前端产品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智能家庭、智能社区和智能商业区的社会化出入口控制生态圈。

以警用出入口控制平台为例,通过智能出入口控制平台实现停车场、门禁、通道、考勤、收费等智能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统一管理,同时还可将其它视频监控、防盗报警、楼宇对讲、企业ERP、HR等系统也纳入该平台,通过该平台与连接的各子系统的信息采集与交换、联动预案处理以及综合监视管理业务,实现停车场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设备及第三方系统的集中监控与管理。

6.平台融合风险。目前,市场上不同厂家的云平台联网出发点、信息收集和管控的深度不同,表现出的深度和联网的范围也都不同。市场上一般有三类平台厂家,一类来自于传统的停车场设备供应商,云停车系统中相关的信息比较全面,云平台甚至可以控制场库内的设备,通过智能化应用操作和良好的客户体验来吸引用户,可以看到诸如捷顺、安居宝、ETCP通过设备进驻掌握了大量的线下停车场资源。

第二类来自于互联网公司,一般仅仅收集场库的出入车辆的信息,从而收集场库的空余车位数量,最终发布到APP,对用户进行停车诱导,并通过减免停车费来提高用户的粘度,再通过对用户进行数据挖掘以及从和场库周边商家的业务融合中获得盈利。比如类似丁丁停车此类通过智能硬件、线上提供服务。还有一类是停车管理公司,拥有停车场资源。互联网+智慧停车期待覆盖包括经营性及非经营性所有类型停车场,致力解决商圈、医院等停车难点区域,全方位智慧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助力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升级。在盈利模式上,停车APP可以通过整合汽车保险、维修保养、加油等资源,参与到汽车后市场的多个环节。

三、出入口控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前景与趋势

随着出入口市场规模和需求的增长,对于出入口控制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智慧城市中典型的出入口控制场景中的智慧停车为例,未来智能化出入口控制系统会朝着以下方向进行发展:

1.硬件设备进一步集成化。传统的出入口停车管理系统设备由出入口抓拍单元、补光灯、道闸、车检器、LED屏等设备组成,设备种类较多,施工布线较复杂且布局杂乱不美观。随着技术的发展,无地感时代必将普及。车牌识别准确率会更高、更智能,对现场环境的要求也会更低,更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未来智能出入口停车管理设备将趋向于集成一体化。

2.系统互联网化、停车APP盛行。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停车管理业务,加快了出入口停车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传统的停车资源,让停车变得更简单。大部分的停车APP主要能实现以下功能:车位信息、停车诱导、车牌识别、缴费支付、车位分享、场内定位、清分结算、车后市场、设备供应、代客泊车,停车管理。停车的APP重点是导航、查询、预定、支付、共享五大功能要强大。另外,停车APP的高层次的管理要由停车场的管理过渡到停车位的管理,突出其重点。只有这样服务大众,停车APP的使用才会更有市场、更有生命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我们想开车去某个地方,可以拿出手机,打开互联网停车手机APP,在目的地中输入要去的地方,系统会自动推荐离目的地较近的停车场,并规划导航路线带我们直达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停车场之后通过出入口的车牌识别设备直接识别到预定车辆的车牌并放行,一路通过智能出入口停车管理系统的引导系统直接引导预约车辆停到预约车位。准备离开时,可直接开车离开停车场,智能出入口停车管理系统检测到车辆离开时会自动通过之前预约的信息从预约车主的账户中直接扣除停车费用,无需人工操作,方便快捷。

3.停车场车位共享普及、切入汽车后市场服务。现在都在谈共享经济,出入口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也在逐步实现车位资源的共享。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小区等停车场的开放,未来智能出入口停车管理系统将实现车位的共享,在车位不使用的时间段,可以将车位租赁发布出去,增加车位的供应量。对于停车困难的地段,一方面可以解决车主的停车难题,另外一方面可以为车位的业主带来额外收益。对于汽车后市场方面,开展汽车美容、电动汽车充电、汽车租赁公司租赁场地等服务。汽车后市场涵盖汽车交易完成之后的所有环节,包括保养、维修、保险、改装等,其中保养和维修相对保险和改装来说,属于高频互动和刚性需求,蛋糕很大,停车场行业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进而实现增值服务。

4.跨界运作将持续。ETCP停车获得A轮5000万美金融资,进而推出“三免政策”;安居宝推出“掌停保”;银江股份增资1000万购买无忧停车6.67%的股权;红星美凯龙入股互联网停车公司“停简单”;捷顺科技与支付宝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11月与支付宝、腾讯微信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联手打造“车生活”服务平台;海康威视发布停车场出入口管理系统,此系统主要支持中央收费模式,并可支持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安居宝与微信支付合作,率先在广州12个车场试点实行1分钱停车活动;狄耐克摇摇停车APP的云服务应用,车主可以通过摇摇停车APP进行停车场搜索、车位预定、在线缴费、反向寻车等便捷功能。佳都科技与蚂蚁金服,广州市交委签署战略框架协议。随着市场的变大,更多的跨界合作将会持续,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