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是怎样的地位

MEMS/传感技术

1291人已加入

描述

可穿戴设备产品销量也开始不断走俏。可穿戴设备市场能有今天,离不开5G、AI、物联网的推进,离不开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兴趣热度和强劲需求,更离不开传感器这一核心技术的支持。根据IDC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2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出货量将达到1.2亿台,在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占有率将上升至40%。

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的“成就者”

从智能手表,到智能手环,再到其他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设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品类丰富的产品都有着类似的功能:追踪身体运动,监测温度、血糖、心率等。而在这些功能的背后,有一样东西功不可没,它就是传感器。

以运动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为例,可穿戴设备的运动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测量、记录和分析人体的活动情况,用户可以知道跑步步数、游泳圈数、骑车距离、能量消耗和睡眠时间等;而生物传感器则可以通过动态的、非侵入性测量的方式对血压、血糖、心电、脑电波等状况进行连续的、实时的监测,用户可以实时观察“健康信号”,及时发现并处理身体出现的异常状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感器,我们穿戴在身上的智能设备才有机会实现数据收集、信息传输和互动。因此,说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是传感器一点都不为过。

可穿戴设备传感器有哪些突破点?

随着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可穿戴设备对传感器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让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有新的变化?或者说提高可穿戴设备功能性的关键在于什么?从传感器入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首先,高度集成和多元化测量。可以预见的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和产品功能,今后的可穿戴设备势必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不过传感器的“体积”是个永恒的难题,如何才能在保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传感器呢?这就要求传感器集成度再提高,再升级,使其能够测量更多参数,实现更高精度,获取更多细节。

其次,降低传感器功耗,增加续航能力。薄、小、轻是对可穿戴设备的基本要求,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可穿戴设备技术的短板是电池的续航时间。在电池技术获得新的突破之前,可穿戴设备只能通过选择备用电池、降低传感器功耗等途径,间接增加设备的续航能力,不过这很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成为制约可穿戴设备发展的“瓶颈”。

新材料应用与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由于人体构造复杂且存在差异性,因此,可穿戴设备如何更好地贴合人类的肢体也是需要探索的重点方向。目前,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常用材料包括柔性基底、金属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和碳材料等,实现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快速响应,低成本制造和复杂信号检测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显然,可穿戴设备的更多功能,都有赖于各类传感器的融合和创新。只要传感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全面普及的那一天会到来得更快一些。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