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发生与扫频信号发生器设计实验(串行DA)

电子实验

55人已加入

描述

波形发生与扫频信号发生器设计实验(串行DA)

一、实验要求:
用串行DA 转换器设计一个正弦波发生器,并且具有扫频功能。
二、实验目的:
学习用VHDL 设计波形发生器和扫频信号发生器。
掌握FPGA 对串行D/A 的接口和控制技术。
三、硬件要求:
主芯片EPF10K10LC84-4。
可变时钟源。
串行DA 变换器模块。
示波器。
四、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完整的波形发生器由4 部分组成

扫频信号

波形发生器电路系统结构图

• FPGA 中的波形发生器控制电路,它通过外来控制信号和高速时钟信号,向波形数据ROM发出地址信号,输出波形的频率由发出的地址信号的速度决定;当以固定频率扫描输出地址时,模拟输出波形是固定频率,而当以周期性时变方式扫描输出地址时,则模拟输出波形为扫频信号。
• 波形数据ROM 中存有发生器的波形数据,如正弦波或其它波形数据。当接受来自FPGA 的地址信号后,将从数据线输出相应的波形数据,地址变化得越快,则输出数据的速度越快,从而使D/A 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变化速度越快。波形数据ROM 可以由多种方式实现,如在FPGA 外面外接普通ROM;由逻辑方式在FPGA 中实现;或由FPGA 中的EAB 模块担当,如利用LPM_ROM 实现。相比之下,第1 种方式的容量最大,但速度最慢;第2 种方式容量最小,但速度最最快;第3 种方式则兼顾了两方面的因素。
• D/A 转换器负责将ROM 输出的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经滤波电路后输出。输出波形的频率上限与D/A 器件的转换速度有重要关系,本例采用串行DA 转换器LTC1446 器件。LTC1446 是12 位串行双D/A 转换器,为三线串行接口,最高数据更新速度为500KHZ。
LTC1446 的引脚功能简述如下:
• CLK(PIN 1):串行时钟接口。
• DIN(PIN 2):串行数据输入端。
• nCS/LD(PIN 3):控制信号。
• VOUTA,VOUTB(PIN 5,8): DAC 输出。
LTC1446 的时序波形如图19 所示:

扫频信号

本实验若用串行D/A 则还需要并/串转换器和D/A 输出控制器,若用并行
D/A 则不需要。本实验中的正弦波波型数据由64 个点构成,可以使用LPM_ROM
模块,也可以自己将其写入程序中。此数据经D/A 转换,并经滤波器后,可在示
波器上观察到光滑的正弦波。
五、实验内容:
1.根据示例及以上的设计原理,用并行D/A 完成波形发生器和扫频信号源
的设计,仿真测试及实验系统上的硬件测试。

2.用串行D/A 完成波形发生器和扫频信号源的设计,仿真测试及实验系统上的硬件测试。
3.若是用并行D/A,如图20 将D/A 转换器CS 和CE 端接地;CLK 接66MHz,CLK1 接低频信号;DATA[11..0]接十二位拨码开关,KK 接一位拨码开关,DD[7..0]接并行D/A 数据输入端。若是用串行D/A,如图21,CLK、CLK1、KK、DA[11..0]和并行D/A 的接法一致,CLO、LD、SO 分别接串行D/A 的SCLK、/CS、DIN 端,硬件实验中注意示波器的地与EDA 实验系统的地相接, 信号端与VOUTB(串行)或DAOUT(并行)信号输出端相接。信号源的输出频率由拨码开关输入的12 位二进制数决定,数值越大,输出频率越高;按键为低电平时,正弦波扫频输出,扫频速度由CLK1 的频率决定。

扫频信号

注:示例程序在文件夹EXAMPLE12 中,SP.GDF 文件是示例程序的顶层文件。
五、实验报告:
作出本项实验设计的完整电路图,详细说明其工作原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